我們再看我國產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我國現在有50多種產品占據了世界第一位,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yè)體系,現在世界所有的工業(yè)產業(yè),中國基本上都有。中國現在是一個很大的工業(yè)國,下一步的任務是要變成一個強國。前30年我們解決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問題,比如說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們基本上沒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F在我國電視機產量世界第一,而且電視機的普及率也很高,電冰箱、洗衣機也都是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幾乎從零開始變成了產量世界第一,計算機、航空航天產業(yè)等也都發(fā)展迅速。
我們現在的產業(yè)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從有到優(yōu)”的問題。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會講,我們是一個鋼鐵生產大國,但不是一個鋼鐵生產強國;我們是一個傳播生產大國,但不是一個傳播生產強國;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一個人力資源強國。我國人口很多,但相對來講人的素質還跟不上現代化的需要,還得提高人的素質,而且要加速提高,否則就會容易出問題。
第三,從變化的角度看改革開放30年。
我認為這30年發(fā)生的變化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談?,F在中央強調五大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這五大建設都有新的提法,我就從這五大建設來談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
一是經濟建設。首先,綜合國力有了巨大的提高,這是第一個非常直接的變化。唐山地震和今年汶川大地震,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綜合國力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民眾財富的增加,這次很多私人、私企捐助的數額很大,甚至達到上億元,過去唐山地震時就不可能有這樣規(guī)模的捐助。由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我們藏富于民,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老百姓的實力也在增加,所以老百姓才能夠拿出來這么多錢來支援國家建設,幫助國家度過難關。
其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這一點我不想多說了,相信大家看得都很清楚。
再次,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認為,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特色的話,這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特色。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最大的特色,這和傳統(tǒng)馬克思社會主義觀念不一樣。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觀念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不能搞市場經濟。我們既和西方國家不一樣,又和傳統(tǒng)社會主義不一樣,這是中國最大的特色。而且現在讓人高興的是我們這個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到現在基本上是成功的,不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因此,世界上都在談論中國模式,就是因為中國這條路子總的來講走得比較好。蘇聯、東歐也搞過改革,結果蘇聯變成了俄羅斯,直到今天俄羅斯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子來。前不久我看到美國一個專家寫文章說,俄羅斯現在是非常危險的,它主要靠兩個方面來維持,一是強人政治,靠普京的個人威信來凝聚全國,二是靠能源、原材料收入來支撐國家發(fā)展。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存在的話,俄羅斯是非常危險的,最重要的危險就是它沒有一個體制,靠的是人治。小平同志講,人治是很危險的,一旦這個人不存在了,一旦不再具有這樣一個有威望的人,或者一旦這個有威望的人胡作非為了,那這個國家就很危險了。我們國家現在就可以保證不再完全靠人,有一套基本的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套法律體系,就能保證即使某個領導人能力差一點,這個國家總的狀況也不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最后,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進展?,F在我國在利用兩個資源、兩種市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標志性事件就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對中國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我們過去跟西方國家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斯大林那套老死不相往來的模式,當時斯大林講,世界上有兩個體系,一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一個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這兩個體系是對立的,誰跟誰都不往來。實際上,一個國家只要打算跟世界交流,就必須接受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就是整個世界的市場是資本主義支配的,具體來說是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支配的。所以,要開放就得接受國際慣例。國際慣例并不是天生的,并不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形成的一個慣例,它是經由發(fā)達國家形成的。加入WTO談判的時候,我們艱難地思索,怎么樣在盡可能地保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下接受那些國際慣例,使我們的利益損失達到最小。最后我們想通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進去以后就有席位了,就有發(fā)言權了,我們可以在進去以后再慢慢改變一些游戲規(guī)則。美國有一個經濟學家就寫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國人由加入者變成了挑戰(zhàn)者。中國從過去完全拒絕利用世界市場到利用世界市場,從利用世界市場到能夠對世界市場施加影響、發(fā)揮作用,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就使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是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最早叫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想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質,現在文化建設是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最近國學很熱,很多國學大師都出去講課,這實際上就是重新塑造新的民族文化的過程。文化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仁義禮智信”擺到書面上就是文化,具體到生活中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幾千年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小農經濟的生活方式,我們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要塑造中國新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這個方式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又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要求?,F在中央強調對宗教、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這些變化最終形成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文化。
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建立中國文化,這種中國文化符合中國的發(fā)展需要,繼承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吸收了國外的文明,同時又對世界有說服力。文化建設是民族復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文化不被人認可,一個民族都可能失去自信。比如,五四運動之后,就有人提出來取消方塊字。這些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就因為中國人寫方塊字,而不是像英文那樣的字母,于是就有人發(fā)明出一套字母,打算替代方塊字。
三是政治建設。政治建設最突出的就是民主法制建設。相對來講,尤其是法制建設,在我們國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法制建設最核心的就是對人民權利的保護和認可。比如說,居民有遷徙的自由,可以從農村到城市,也可以從城市到農村。居民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而且可以用這種財產獲得收入。十五大就強調財產權利不可侵犯。法國《人權宣言》講的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所以在中國所有的財產權利都不可侵犯,公有財產、私有財產都不可侵犯。十六大強調財產收入是合法的,強調要素分配的合法性。經濟發(fā)展,一要靠勞動創(chuàng)造,二要靠財產去積累,缺一個經濟都發(fā)展不起來,這兩條對于一個現代化國家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強調財產收入的權利非常重要。十七大強調了兩條,一是積極鼓勵和保護人們的財產性收入,二是鼓勵大家去創(chuàng)業(yè)。
十五大強調財產的權利,十六大強調可以獲得財產性收入,十七大強調可以把個人財產作為資源在市場中競爭、保值、增值。股份制根本的含義就在這個地方,把收入變成投資、財產,然后用投資、財產去獲得更高的收入。中央的政策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去發(fā)展經濟,積極因素按照性質來分,主要指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第一,調動勞動的積極性,也就是人的能力的積極性,獲得勞動性收入。有什么本事就用什么本事。第二,調動人所能夠控制資源的積極性。一套房子、100萬現金、某些信息,這些都是資源,它們可以變成財產性的資源,你可以把它們調動起來去創(chuàng)造新的收入,推動經濟增長。因此,股份制改造強調了對財產權利的確認和對財產收入的追求。這套東西說到底,最重要的是靠法律來保護的,所以法制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基礎。我認為在中國來講,法制在經濟領域最大的一個進步就在于它充分保護人們的權利,而這些權利中最核心的就是財產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