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史自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提供根本動力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使得以科技為龍頭的生產力,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提供根本動力,讓中國式現代化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發(fā)展潮流,這顯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自覺。
改革開放前,由于主客觀原因,我們相對忽視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互適應。“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就是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fā)展生產力方面有某種忽略。”[1]改革開放后,這些失誤得到糾正,通過撥亂反正,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2]
此前,在1979年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時,鄧小平同志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表述逐漸成為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識,逐漸演化出以“總體小康”“全面小康”“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作為衡量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具體目標。
隨著撥亂反正和偉大轉折的推進,對生產力基礎作用、決定作用的認知越來越深入,逐漸認識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整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這是個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4]
同時,我們黨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其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都是圍繞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展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質就是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中心。“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zhí)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fā)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5]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保證經濟建設保持正確航向的根本政治保證,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對內搞活,通過改革促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適應以促進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強國之路。主要是引進外資和技術,通過市場應用和技術激發(fā)生產力升級換擋,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代差。“而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fā)展上。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fā)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吸收資本主義中一些有用的方法來發(fā)展生產力?,F在看得很清楚,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進行一系列的體制改革,這個路子是對的。……我國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設。我們發(fā)揮社會主義固有的特點,也采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fā)展生產力。”[6]
通過對內搞活、對外開放,調動內外資本的積極性、活躍市場,以促進生產力更新迭代,都服務和服從于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總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就是要選擇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也是對內開放,通過開放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一開放,八億農民的積極性就起來了。城市經濟開放,同樣要調動企業(yè)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至于吸收外國資金,這是作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個補充,不用擔心它會沖擊社會主義制度。”[7]其高峰,則是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衡量改革開放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和黨的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鮮明地指出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先導地位。“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原則,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為此就必須開放。否則,不可能很好地堅持社會主義。”[8]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星火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火炬計劃等不斷出臺,神舟系列飛船的載人航天工程等取得歷史性突破,通過大力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牢牢把握了歷史主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技大踏步趕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建設,則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fā)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后果不堪設想。最近,我見胡薩克時談到,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將來農業(yè)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9]我國從1978年在溫飽線上掙扎,一躍到世紀之交實現總體小康,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都是這一時期,大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結果,更是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效果的展現。
這一時期,以鄧小平同志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基礎,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我們黨自覺提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注意到生產力發(fā)展需要帶動經濟社會同步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創(chuàng)新驅動、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成為新世紀我國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內涵,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些都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應有之義。
【作者簡介:郭海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編譯局)四級調研員?!?/strong>
注釋:
[1]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頁。
[2]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1頁。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頁。
[5]《鄧小平論黨的建設》,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頁。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頁。
[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頁。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頁。
[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275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