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對于亞里士多德和荀子來說,辯證法和“努斯”或“壹”都是在個別具體認知走向抽象普遍理論過程中所必須要遵循的一種方法論路徑。
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通過歸納分類的方式將個別具體的認知概括為更為抽象性的認知,并通過“努斯”判斷真假和理性直觀的能力使之上升到形而上的真理。同時,這種形而上的真理還必須要下降到感性的實踐層面,繼續(xù)從現(xiàn)實中獲得感性的認知,并進而通過歸納、理性推理等方式來繼續(xù)走向形而上認知。對于荀子來說,個別具體的感性認知通過“征知”的方式形成的較為低層次的感性認知,還須經(jīng)過心的“統(tǒng)類”的歸納性思考,“壹”的判斷真假,通觀性思考的能力,才能上升為形而上的理論。
站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的“努斯”究竟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歸納的更高的理知活動,抑或只是歸納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對于荀子來說,歸納活動毫無疑問只是一種作為基礎性的、獲得初級理性認知的前提,歸納的作用就在于將個別具體的感性認知歸納為較為普遍的抽象理性認知(“統(tǒng)類”)。但這種“統(tǒng)類”之知必須要通過“壹”這種更高層次的認知機制,才能形成形而上認知。所以,“壹”并不完全脫離于歸納,它本身也通過判斷真假的方式存在于歸納活動之中,而之后又必須要通過“壹”這種更高的通觀性思考,才能在吸取各種不同觀點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形成抽象普遍的最高認知。
荀子的觀點輔證了亞里士多德關于歸納和努斯關系的觀點。當然,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雖然抽象概念和形而上真理同時存在,但形而上真理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對于荀子來說,雖然形而上之道高于感性認知和抽象概念,但人的最終目標本身就是由感性認知、抽象概念和形而上之道共同交織而成的,感性認知、抽象概念以及形而上之道間周而往復,共同組成了人的認知世界。這一點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認識理論上的不同旨趣。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亞里士多德的辯證法中有解析、辯駁、修正等相當復雜的程序,這些程序正是在對歸納形成的各種命題或概念進行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使用“努斯”探索“第一原理”之前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無疑也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挖掘荀子“兼知”、“壹”等概念的理論潛力提供了一條途徑。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