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xiàn)“十四五”規(guī)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展現(xiàn)新時代首都發(fā)展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委講師團)宣講家網(wǎng)策劃推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微宣講系列短視頻(10集,雙語版),助力新時代首都高質(zhì)量發(fā)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北京篇章。敬請觀看本期內(nèi)容——《北大紅樓: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課堂》。
主講人:
焦向東
中共北京市東城區(qū)委黨校(北京市東城區(qū)行政學院)
基本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位于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的北大紅樓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早期開展革命斗爭的地方。黨的二十大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大會主題,并強調(diào)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那么,新時代,該如何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呢?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老實說,一開始我并不理解,政治跟理論有什么聯(lián)系?但是后來,我從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身上,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涵義。李大釗是北大紅樓的代表人物。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革命的預言家,因為當年他說的好多事兒,后來紛紛變成現(xiàn)實了。李大釗是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絞殺的,臨刑前,他對反動派講:“不要以為你們絞死我就能絞死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將取得最終勝利!”,1927年4月,用現(xiàn)在的話講,是百年黨史的至暗時刻。在最黑暗的時候,李大釗看到的依然是光明,他在1927年仿佛就看到了22年之后的1949年。為什么?因為李大釗是中國第一位系統(tǒng)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革命實際,他斷定:馬克思主義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方案。理論上學得越深,就能站得越高,站得越高就能看得越遠,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就有可能把握規(guī)律性、賦予創(chuàng)造性,甚至具有了 預見性。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首要任務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北大紅樓門前那條街,叫五四大街,當年五四運動的烽火就是沿著這條道路傳向全國的。1919年5月4日,當?shù)弥屠韬蜁袊饨皇〉南⒑?,來自北?3所大專院校 3000 余名學生涌上街頭,示威游行,喊出了“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的口號。他們從北大紅樓到天安門,到東交民巷,再到趙家樓,一路的吶喊呼號,一路的激情演說,展現(xiàn)了一代新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帶頭擔當作為,展現(xiàn)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展現(xiàn)“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情懷。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百年前的北大紅樓,形形色色的主義匯聚其中。馬克思主義最終脫穎而出,靠的是它的真理性,以及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的鄧中夏,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在北大紅樓期間,他受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影響,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后來成為我黨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工人運動的領袖。1933年5月,鄧中夏不幸被捕。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各種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的口號,昂首走向南京雨花臺刑場,英勇就義。主義較量的背后,是信仰者的斗爭。沒有前輩的披荊斬棘,哪有我們后人的幸福生活?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去。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百年前的北大紅樓,曾經(jīng)走出去一對著名的“英”“雄”夫妻。丈夫叫何孟雄,妻子叫繆伯英,她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第一位女黨員。1919年,何孟雄考入北京大學,同年7月,繆伯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二人相識于北京的湖南同鄉(xiāng)會。他們在北大紅樓期間,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各種進步書刊和馬克思主義著作,一起聆聽陳獨秀、李大釗的講課,共同參加各種進步社團和集會。后來二人結為伉儷,被同志們親切地稱之為“英”“雄”夫妻?;楹?,二人為黨的事業(yè)四處奔波,盡管經(jīng)常食無定時,居無定所,但始終不改以身許黨的初心。由于長期處于艱難困苦的險境之中,妻子繆伯英積勞成疾,1929年10月因傷寒入院。彌留之際,她對丈夫何孟雄講:“既以身許黨,應為黨的事業(yè)犧牲,奈何今將因病逝世,未能戰(zhàn)死沙場,真是恨事!”言畢,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一年多后,何孟雄不幸被捕,在獄中,面對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梢哉f,中國共產(chǎn)黨的許多創(chuàng)建者,家庭條件優(yōu)越,在當時很多人看來,似乎是“本不需要去革命”的人。但他們不安心過自己的好日子,一心想著大眾的苦日子,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勞苦大眾鬧革命。見人方能見精神。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要對黨絕對忠誠,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忠誠擔當,自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
如今的北大紅樓,已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成為首都三大紅色文化展示基地和建黨精神集中展示的場所,也已成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課堂。新時代,我們要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推動首都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出品人:謝輝 賀亞蘭
總策劃:肖峻峰
監(jiān)制:李愛民 高亞雄 蒲紅果
策劃:劉斌 劉洪新 李文鼐 彭亞南 張寧 張哲 趙冠霞
統(tǒng)籌:張露汀
執(zhí)行:楊歡
編導:楊歡 姜萌
翻譯:崔玉如
攝像:程展馳 王斐
美工:崔潔 張雨萌
燈光:程展馳 王斐
后期:楊歡 姜萌 肖悅
運營:李紅英 尤佳 魏翔 張慕琪
支持部門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理論宣講處
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
出品單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共北京市委講師團)
宣講家網(wǎng)
千龍網(wǎng)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