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紅色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百余年輝煌奮斗歷程中積累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鮮活素材。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善用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薪火相傳。
一、建好紅色課堂,夯實“主渠道”
課堂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渠道,是發(fā)揮紅色資源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作用的主要場所。用好紅色資源,建好紅色課堂,一要理論先行,用好教學主課堂。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紅色資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內(nèi)核的外在呈現(xiàn)和實踐產(chǎn)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3]。教師應加強對紅色資源的理論研究和闡釋,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潛在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探索紅色資源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內(nèi)在契合性與結合點,以教學主課堂為重要抓手,引導學生領悟紅色資源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培養(yǎng)造就一代又一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二要實踐育人,用好社會大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思政課教學的顯著特征,紅色資源是在黨領導人民的實踐活動中淬煉而成的,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教師應注重實踐育人這一培根鑄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可以依托地方紅色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等黨和國家寶貴的紅色基因庫,教育引導學生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幫助學生在“行走”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使其在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的過程中進一步自覺把握歷史主動、堅定歷史自信。
三要數(shù)字賦能,用好網(wǎng)絡云課堂。在數(shù)字化與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用好云端課堂能夠進一步打破時空局限,進一步發(fā)揮紅色資源在思政育人中的倍增效應。具體到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紅色資源數(shù)字化備課系統(tǒng)進行個性化備課,也可以充分利用各類云平臺打造“與紅色人物進行跨時空對話、親歷長征路”等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通過科技手段賦能紅色資源展示,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使紅色資源“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讓紅色基因真正在“云端”綻放。
二、講好紅色故事,唱響“主旋律”
紅色故事是紅色資源的重要載體和呈現(xiàn)方式,講好紅色故事是傳承好紅色基因、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4]。用講故事的方式不僅能將思政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還能有效提升思政課的“厚度”與“溫度”,唱響紅色主旋律,為青年堅定樹立遠大理想提供豐厚滋養(yǎng)。
一要明確“誰來講”。首先,思政課教師是當之無愧的紅色故事講述者。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將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融入紅色故事的講述之中,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其次,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也應當是紅色故事的講述者。教師可以邀請英烈英模家屬進行宣講,為學生講述先輩們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激勵學生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最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設置“紅色故事我來講”等,讓學生講述紅色故事,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故事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黏性,實現(xiàn)學生情感共鳴,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要把握“講什么”。講紅色故事,就是要講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師應立足實際情況,將紅色故事與相關課程設置協(xié)調起來,使之融入課程內(nèi)容之中。例如黨的故事要重點闡釋“四個偉大成就”與“四個莊嚴宣告”,革命的故事要充分闡述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根據(jù)地的故事要聚焦闡清紅色政權的建立和發(fā)展歷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要注重闡明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等,聚焦找準紅色故事與時代需求的契合點,更好發(fā)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實效。
三是研究“怎么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事實才能說服人”[5]。講好紅色故事,首先要原原本本講,確保紅色故事的真實性。教師要深入發(fā)掘原始文獻與資料,保證紅色故事內(nèi)容的真實性、客觀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匯聚察往知來的價值共識。其次要細致入微講,注重用細節(jié)打動學生。例如可以通過詳細講述紅色故事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同時,教師也要著重刻畫紅色故事中的細節(jié),做到宏觀與微觀的協(xié)調一致。最后要深入淺出講,以深刻的道理影響學生。思政課教師要秉承“精準滴灌”的教學方針,通過“以小見大”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強道理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三、提升紅色文化素養(yǎng),建強“主力軍”
教師是用好紅色資源、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思政課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深刻理解紅色文化,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素養(yǎng),努力成為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好發(fā)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
一方面,要強化知識儲備,提升基于“論從史出”的紅色文化理論說服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教師只有自身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與教學能力,才能站穩(wěn)講臺、站好講臺;只有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知識儲備,才能以深厚的理論功底把道理講“深”,才能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說服力,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育人作用。例如,可以通過研讀紅色經(jīng)典文本、觀看紅色經(jīng)典影視作品、參加紅色文化研討會等方式,強化自身紅色文化知識儲備,提升研究與闡釋紅色文化的能力,從而在自覺賡續(xù)紅色血脈中擔當起培育時代新人的職責和使命。可以通過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和紅色革命圣地等方式,學習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事跡,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擴展視野,更好地將自身實際體驗融入教學實踐之中。
另一方面,要深耕教學內(nèi)容,提增基于“史論結合”的紅色文化課堂感召力。教材是思政課教學的基本遵循,紅色資源是輔助教學的生動素材。思政課教師應進一步提升對教材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在深入研讀教材上下功夫,在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知識點背后的重要人物和觀點、重大會議和事件、重點文獻和文物,找準紅色資源與教材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性,以深刻的學理支撐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材文本質量和使用效果,使紅色文化入腦入心,代代相傳。課堂是教師教學實踐的主陣地,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自身運用紅色資源鑄魂育人的能力,在研磨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注重課堂情景設計,將紅色資源蘊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學實踐之中,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情感認同,使紅色資源中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內(nèi)化為學生的人格品質,在潤物無聲中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學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媒體案例教學研究”(22VSZ007)的階段性成果?!?/p>
【作者簡介:梁大偉,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昀如,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zhàn)略目標扎實邁進》,《人民日報》2024年9月11日。
[2]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求是》2024年第8期。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1頁。
[4]《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
[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頁。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