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勇 北京市東城區(qū)政協(xié)常委
作為中軸線申遺的核心技術文件,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guī)劃(2022年—2035年)》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是并行的“三駕馬車”,相輔相成。《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guī)劃(2022年—2035年)》明確了15處遺產構成要素,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
北京中軸線既是北京城的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蘊含著許多動人的文化與歷史。以天安門為例,從建筑結構上看,天安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采用重檐歇山頂的屋頂結構。從歷史上看,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最初名為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于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召開前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參觀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第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項重大課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第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分別是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五,習近平總書記重點闡述了“兩個結合”中的“第二個結合”:“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chuàng)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第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中華文明歷史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北京中軸線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因及形式
為什么創(chuàng)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我們要講清楚中軸線的形成、申遺和保護的重要意義。
用什么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作品。藝術形式要多樣化,可采取曲藝、美術、攝影、話劇等形式,目的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