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堅持提高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
社會的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設的基底,提高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這一基底對文化建設具有巨大作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向。從根本上來說,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意味著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之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各領域,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guī)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八)堅決反對錯誤思潮和偏差傾向
任何社會都有低于主流思想的思潮,且任何社會都有低于主流道德的行為和表達,這是一個必然現象。如何對待這些錯誤的思潮和不為主流道德所接受的偏差傾向?我們要分清它們的性質、方向和基本思想,對于明確的錯誤思潮要進行批判,對于帶來較大危害的偏差傾向要進行限制。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錯誤思潮可能會帶來顛覆性的后果。
(九)堅持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科學技術和文化生活的融匯互動是歷史的必然邏輯和文明演進的規(guī)律。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不僅為人類已有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提供了新的實驗方式,還正在培養(yǎng)和塑造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運用新型科技推進文化建設是今天及未來的不二選擇。要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創(chuàng)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和提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生產體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探索和設計元宇宙等具有整合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這些技術創(chuàng)新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fā)揮較大的作用。今天,雖然元宇宙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但無疑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創(chuàng)新成果,未來會對文化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十)堅守和弘揚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fā)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我們要充分尊重中國精神,將其貫徹到我國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之中。
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在廣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努力開拓下,十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各方面豐富的工作經驗。雖然由于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文化建設也遭遇過曲折,但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文化新成就,不斷開辟中國文化新境界。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