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臣范仲淹:國家真輔翼
范仲淹是難得的干才。他既是事功突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享譽后世的教育家、文學家。金代文豪元好問這樣稱道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
范仲淹為官一生,秉持“先憂后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從政之道,其赫赫政聲,掩蓋不住仕途奔波、坎坷跌宕、險象環(huán)生的宦游主旋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春,范仲淹中榜成為進士。此后從職掌訟獄的司理參軍小官做起,他無不認真躬行每一職守。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64歲時病逝于徐州。范仲淹為官,不僅履歷豐富,且職位眾多,組織工作、民政事務與軍事要職皆有涉及。
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了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教諸方面的系統(tǒng)政改方案,體現(xiàn)出遠見卓識。史料評價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核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
唐太宗李世民結合漢代劉向“六正六邪”之說,將好官的德行分為六類:高瞻遠矚的圣臣、扶善除惡的良臣、進賢不懈的忠臣、明察成敗的智臣、廉潔奉公的貞臣、剛正不阿的直臣,以圣明、賢良、忠誠、睿智、貞潔和正直作為官德的六大內容。此處,唐太宗是將“進賢不懈”即不斷地向朝廷負責任地推薦人才,作為是否屬于忠臣的標桿的。范仲淹正是其踐行者。
范仲淹為官幾十年,每到一地任職,不僅興辦教育,而且慧眼識才,善于發(fā)掘人才,向朝廷推薦了無數人才。王安石、狄青、張載、李覯都受到過他的獎掖與推薦。
范仲淹以文臣而兼武將之職,受命于危難之際,防守西北邊塞延州、慶州等地,抗擊西夏侵擾。他以積極防御之策,有效處置多次危機。
對于地方民政事務,范仲淹更是行家里手。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杭州等地爆發(fā)大饑荒。時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一方面向朝廷求援,一方面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此外,范仲淹還主動創(chuàng)新救災方式,比如,他主辦民間競渡活動,鼓勵舉辦佛事和慈善活動,鼓勵修建倉庫、住宅等;巧用市場杠桿,抬高杭州米價,設法吸引糧商將各地糧食匯聚杭州,反而刺激米價自然下跌。如此一來,杭州地區(qū)每天可以提供數萬個各類工作崗位,使得饑民有了生存之機,災情大為緩解。當年,兩浙地區(qū)只有杭州百姓沒有流離失所。事實證明,范仲淹不拘陳規(guī)、拉動內需、刺激地方經濟活力抗擊災荒的方法是有效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