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生于東漢政治日益腐敗、黑暗的時期。盡管生不逢時,但其家學的傳承并未斷掉。父親諸葛珪的言傳身教、哥哥諸葛瑾的刻苦好學,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讓諸葛亮從小就感受到了濃厚的學習氣氛。諸葛亮的家鄉(xiāng)私學與官學并行,產(chǎn)生過墨翟、孫武、慎到、田巴、鄒衍、尹文等代表人物。故鄉(xiāng)深厚的文化土壤,為諸葛亮日后將儒法思想融匯貫通,對傳統(tǒng)政治軍事思想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其不畏強暴、懲治外戚許章的事跡,被史家記入《漢書》;他的父親、叔叔同情“黨人”,不與宦官為伍。諸葛亮能夠從先輩那里感受到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骨氣。[文稿][課件]
梅敬忠教授指出,諸葛亮足智多謀,滿腹文韜武略,非神助,乃人為也。集思廣益、廣納嘉言、身體力行的品格作風,成就他一世智慧英名。據(jù)《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經(jīng)高度贊許諸葛亮是忠順勤勞、平直至公的賢相。清康熙帝評價說,“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大殿門聯(lián)寫道:“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1958年秋,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到河南調研工作,看到此聯(lián)語,特地改寫一聯(lián)以表致意:“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文稿][課件]
諸葛亮強調身教重于言教,并且也是如此踐行的。梅敬忠教授指出,諸葛亮謹慎做人,自身行得端正,有兩件事情可以說明。一是當南征平叛成功,諸葛亮威望大增之日,李嚴寫信勸其進爵稱王,諸葛亮義正辭嚴,給予回絕。這才有“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的贊譽。二是他很注意處理好公私關系。他的哥哥諸葛瑾是東吳孫權的大臣。相互來往時,諸葛亮特別注意“君臣大節(jié)”,在公務交往時,從不私下會面。對家庭子侄,諸葛亮教育有方,管教有效,培育有成,強調高尚情操的養(yǎng)成,防止淪落為凡庸之輩的危險。[文稿][課件]
梅敬忠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弘揚優(yōu)良家風——諸葛亮的修身齊家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領導干部的家風問題,在許多場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而且特別強調要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家風文化,弘揚黨的家風建設傳統(tǒng),賦予家風建設以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他還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xiàn)”。他還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如何培育優(yōu)良家風?見賢思齊,修身為本,齊家為基,傳承和弘揚中國歷代家風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發(fā)揚革命先輩、英雄模范治家有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最見成效。所以,今天就從古代先賢諸葛亮的修身齊家之道說起。
家風建設有兩個方面:修身為本,齊家為基。兩個方面緊密相連。所以探討諸葛亮的修身齊家之道的落腳點在“齊家”。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之神的化身,其足智多謀之故事,林林總總,五彩紛呈,聲名遠播,天下傳頌。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更是聚萬眾之智,傾千年之力,將他推向了智慧之巔、謀略之海。這是我們傳統(tǒng)上對諸葛亮的印象。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諸葛大名垂宇宙,其忠心報國、修身正己、勤勉辛勞、治家有方的道德風范與人格魅力,為他的智慧英名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正義基石。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德乃培育才智的活力之源也?/p>
如果一個人有智謀,但沒有德行,其智慧也就成了沒有價值內涵的陰謀詭計。但是諸葛亮卻是一位既有智慧又有德行的古代先賢。在評論西蜀人才布局時,陳壽《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的注釋,引徵士傅干的話說:“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備之略,三杰佐之,何為不濟也?”這其間的“正而有謀”四字,正是對諸葛亮完整品格的精辟概括。所以我們說,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劉備?ldquo;仁義”,諸葛亮是“正而有謀”,“正”在前面,正義、端正。
是其身正而后有謀略,還是正直與謀略并存,我們本無須去詳加考辯。只是受此“考證之僻”的推動,我們倒可以趁機去讀讀晉人陳壽的《三國志》(包括裴注)、毛本《三國演義》,還有中華書局根據(jù)清人張澍編的《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校點而成的《諸葛亮集》,以及相關史籍與新考證。所以,我們要把《三國志》《三國演義》《諸葛亮集》,以及相關史籍與新考證放到一起來看諸葛亮這個人物。畢竟,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中華先賢,從中梳理他的修身齊家之道,對當今官德修養(yǎng)也會有所啟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