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乃服。這一篇主要記載了養(yǎng)蠶、繅絲等的生產技術與機械??脊抛C明,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已經開始養(yǎng)蠶。河南省滎陽市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絲織物殘片,就屬于典型的桑蠶絲。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的半顆蠶繭,也為我國養(yǎng)蠶起源的時間和地點提供了證據。也就是說,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就已出現繅絲工藝。至宋代,腳踏繅車上出現了腳踏曲柄連桿機構。
提花機,是由中國人發(fā)明的,在西漢時期已用于織造。之前,對于提花機的研究只停留在考古發(fā)現的墓室壁畫上,并沒有確切的證據。直到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4臺提花織機模型。2015年,有關專家根據模型成功復原了漢代提花機。這意味著,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提花技術和提花織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提花機(如上圖),較漢代提花機結構更為復雜而精密,在當時明顯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第三,粹精。這一篇主要記載了水碓和風扇車。
水碓,是一種借水力舂米的農用工具,自西漢以來流行于中國大多數地區(qū)。相較之前的農學文獻,《天工開物》對水碓的記載更加詳實,尤其是在繪圖中對其機械結構的刻畫清晰而準確。
風扇車,發(fā)明于西漢時期,是一種給谷物脫粒用的工具。之前的一些農用文獻都有關于風扇車的記載,如《王禎農書》所繪的開放式風扇車。而《天工開物》中繪制的風扇車,在結構上與之前的有所差異,是一種閉合式風扇車。這體現了知識和技術的演進。
第四,作咸。這一篇主要記載了制鹽技術及機械。
《天工開物》中的繪圖沒什么藝術價值,但具有很高的技術價值。上圖所繪的用頓鉆技術打深井取鹽的技術及機械。宋應星把頓鉆技術的工作原理、機械裝置以及操作過程都盡量寫實地表現出來,尤其對技術細節(jié)的描繪,非常可貴。
第五,甘嗜。這一篇主要記載了制糖技術及機械。制糖中的軋蔗技術及機械。繪圖中表現的是一只牛在拉動機械,而實際上,把一根根甘蔗放到輥里,通過牛力拉動機械榨糖,通常需要兩到三頭牛。我們知道,古代制糖技術起源于印度,但中國的軋蔗技術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圖中所繪的斜齒輪的應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