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魯迅和閏土再次相見時,閏土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木偶人,手粗糙的跟松樹皮一樣。當閏土見到魯迅叫出“老爺”時,這讓魯迅感到了他們之間已經(jīng)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我們看,這就是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nóng)村的一個縮影。
魯迅有一篇作品叫《踢》。關于《踢》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呢?1933年,上海油漆匠劉明山、楊阿坤、顧洪生三人在法租界黃浦灘太古碼頭納涼,這時巡邏警察上前驅逐。劉明山、顧洪生兩人竟被俄巡捕踢到水里,劉明山淹死了,后來俄巡捕說劉明山是“自行失足落水”。當時,即使洋巡捕在中國殺了人,也會被引渡回國,而當時的中國懲治不了他。這就是當時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這就是半殖民地。
毛澤東同志曾贊譽魯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旗手。新文化“新”在哪兒,就在科學和民主上。所以魯迅的作品是有意義的。
我們說,魯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有人會問,魯迅怎么會是革命家呢?魯迅在《革命時代的文學》中指出:“其實‘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會才會改革,人類才會進步,能從原蟲到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就因為沒有一刻不在革命。”
還有人說,魯迅也談不上什么思想家,因為他沒有一部像黑格爾的《小邏輯》這種理論專著。但什么是思想家的標志呢?我認為,衡量是不是思想家要看這個人的思想是否有深刻性、原創(chuàng)性、廣泛性。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原創(chuàng)性、廣泛性體現(xiàn)在他上百篇文章中。郁達夫在《魯迅的偉大》一文里寫道:“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xiàn)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
魯迅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先河。《吶喊》之所以深刻就因為四個字“人的發(fā)現(xiàn)”。
《吶喊》這部小說集告訴我們,人,不能像孔乙己那么活,不能像《風波》里面的七斤那么活,也不能像阿Q那樣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殘害。中國人應該有一個光明的明天,中國的年輕人應該過上一種新的生活。魯迅的《吶喊》是人的解放的宣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