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文化的內生優(yōu)勢和深厚底蘊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堅定文化自信,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和深厚底蘊。根據(jù)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研究,世界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26種文明,但幾乎全部中斷了,如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與所有這些文明不同,中國是唯一保持其歷史文明連續(xù)性的國家,長期保持了其文化的獨特性。作為其象征的語言文字和文化傳統(tǒng),5000多年未曾中斷。這種連續(xù)性、獨特性是中華文化具有創(chuàng)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現(xiàn)。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長時間內保存下來,是有理由的,就是因為有其長處及特點。”
我們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有一些人誤解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中國人的信仰就在五千年文明中,比如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倡導仁義禮智信,被奉為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
中國人有祖先崇拜。中國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人有姓氏,它解決了很多的信仰問題。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么呢?因為姓氏和名字是有來源的,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和名字是一個人特有的終身的符號,是不能亂起的,它有歷史、血統(tǒng)、輩分、希望等多重含義。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誰,在整個家族脈絡中處于什么位置。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中國就出現(xiàn)了姓氏,而西方歐美國家到1500年前才有姓氏,朝鮮、越南則1000年前才有姓氏,日本到公元1870年才有姓氏。
第二個問題:“我從哪里來?”翻開族譜,你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沿著世系圖,穿越時空,一個個往上找,最后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兒,如中國人目前查到的最先的祖宗是黃帝和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大家都是一個祖宗下來的,有血緣關系,是親戚,所以叫同胞。
第三個問題:“我到哪里去?”很多家譜上有墳山圖。每年清明或先人的忌日,子孫后代會來拜祭。這種形式是有文化內涵的,就是要把祖宗的精神價值一代一代傳下去。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肉身可滅,精神不死,薪盡火傳,光照萬代。祖宗崇拜是中國人獨特的文明,實實在在,好理解,也好應用,有名有實。所以,祖宗觀念的建立使人有了精神信仰和人生責任。
所以,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我們是現(xiàn)世的信仰,我們是祖先崇拜。
中國文化具有的很多獨特優(yōu)勢,是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我概括為以下幾種。
第一,中國文化是一種“和”的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西方文明是一種競爭性、排他性文明,自希臘、羅馬時代的獨立城邦,到中世紀歐洲大陸的封建諸侯,直至近代的民族國家,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與實力競爭構成了西方世界體系的基本模式。“力量所及,則盡力擴張”,國家“以實力來確定自己的利益”,國家戰(zhàn)略的核心是在相互沖突的國際環(huán)境中如何使用國家權力以實現(xiàn)國家目標和擴張國家利益。
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內在的特質是怎么形成的,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中國“和”文化的形成,與東亞大陸最早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具有有利的農耕條件,所以農業(yè)文明非常發(fā)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長期穩(wěn)定的居住、生活,才能使其文明不斷延續(xù)、積淀。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創(chuàng)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原因之一就是農業(yè)文明具有既穩(wěn)定又能夠積淀的優(yōu)勢。而且農業(yè)文明的穩(wěn)定特點,使得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密,必須要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中國文化講求“和”。
從歷史傳統(tǒng)看,中國是一個戰(zhàn)略內向型國家,國家命運的焦點是天下秩序的崩潰與重建,即所謂“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與國家不是一個概念。國家是個政權的概念;朝代再換,天下不變,中國文化不變,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護國家不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而保護道德價值觀不被顛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責任。突出的天下情懷與鮮明的道德意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特征。
在中國歷史上極少出現(xiàn)以掠奪其他國家土地、財富、人口為目的的征伐,而西方國家從古希臘以來就充斥著對外擴張的歷史。古羅馬帝國的征伐就長達100多年,后來的“十字軍東征”長達200多年,14世紀以來,西方對外擴張的歷史更是達到600余年。我們再看一個實例。長城作為防御性工程,是中國文化具有“和”的內在精神最好證明。從春秋時期,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修建長城。是什么支撐中國人不停修建這么浩大的工程?是一種追求和平的精神,是一種不與人爭的“和”的精神。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如此壯觀的長城。
第二,中國文化的整體思維方式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文化的本質是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是一種整體性、概括性、系統(tǒng)性的思維,它不僅表現(xiàn)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現(xiàn)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醫(yī)學、藝術等社會實踐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整體思維的魅力。人類思維的進步、升華,既需要科學的分析,更需要整體的把握,需要二者的有機結合。中國文化中的整體思維和系統(tǒng)方法對推動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整體化、綜合化的發(fā)展,對后現(xiàn)代化社會的思維方法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季羨林先生曾指出:“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
第三,中國的人學思想十分豐富。中國文化強調人的自我修為、自我提升,注重人的道德的自律與自覺,明“人倫”、講“中和”,求“致和”,蘊含著協(xié)調人際關系、講究心態(tài)平衡的深刻思想。
第四,中國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早在中國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確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為貴”。中國文化可以將各種類型文明的優(yōu)秀因子加以融合,其他文化的種子,如佛教、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都在中國文化的母體內找到自己發(fā)展的土壤。所以,中國文化具有極高的包容性、極大的融合性。
第五,中國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天人合一、愛國主義、君子文化、禮儀文化、尚賢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等。這些精神資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孕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這其中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到“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都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演化成中國人民獨特的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勇往直前。
美國花旗集團高級顧問羅伯特·庫恩在《環(huán)球人物》2008年第24期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習近平認為,“中國人對祖國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感是推動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對記者說,“要理解中國人為什么那么執(zhí)著地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必須了解中國人對古代文明的那種自豪感,這是激勵現(xiàn)代人去振興民族的歷史動力”。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從孫中山先生到當今領導人,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復興信念,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愛國精神和自強不息精神。中國文化所具有的豐富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對現(xiàn)今我們國家的發(fā)展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