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單一敘事邏輯 實現(xiàn)閱讀的“錦繡”體驗
“這是一個流動的故事,也是一個生長的故事。2018年,跟隨國家的腳步,遼寧省實現(xiàn)全省駐村扶貧全覆蓋,駐村第一書記、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盛京滿繡傳承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農(nóng)戶變身的繡娘、科技工作者、藝術家、詩人,他們不放棄各種可能,用各自的努力,共同織繡出一幅‘春風起,萬物生’的田野畫卷。”
印在《繡春風》封底的這段話,概括了這部作品的立意和主要內(nèi)容。作者佟麗霞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實地采訪,有的村子去了不止一次,進行過深入采訪的人有上百位。隨著被采訪的人越來越多,感受越來越多,創(chuàng)作計劃不斷調(diào)整。“這是一個大旱之年,我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面對枝葉泛黃的山里紅樹時的無奈;凌晨四點鐘就下田勞作的繡娘,收工回來后怎樣用彩色的繡線對抗上天的嚴酷;科技工作者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實現(xiàn)與干旱的和解;非遺傳承人如何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為戰(zhàn)勝貧困爭取更多的可能;藝術家如何讓古舊斑駁的院墻開始承載文化的重量。”
所以,這個“繡”字,也就有了多重含義:具象地、狹義地講,它是滿繡的一個動作;抽象地、廣義地說,是所有參與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的人,不放棄各種可能,共同在大地上繡出錦繡畫卷。同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也讓人心生喜悅。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滿繡技藝的發(fā)展史,非遺傳承人楊曉桐的傳奇故事,駐村第一書記的脫貧攻堅和基層村民群像,每一項可以單獨成書的內(nèi)容,都變成了作者手中的彩線,時間、空間、單一的敘事邏輯全部被打破,只為了把《繡春風》的故事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紀錄片式的場景還原和隨處可見的細節(jié)真實
佟麗霞有近30年的新聞工作經(jīng)驗,長期工作在新聞一線。她以扎實的采訪功底,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前期采訪階段積累豐富的素材,為創(chuàng)作留下了足夠廣闊的閃轉(zhuǎn)騰挪空間。
《繡春風》一書充滿紀錄片式的場景還原和隨處可見的細節(jié)真實。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哈達戶稍鎮(zhèn)白音昌營子村女人花合作社一句接地氣的口號:“我們很年輕!我們很直溜兒!”讀了讓人忍俊不禁,東北女人豪爽、樂觀、積極、自信的一面展露無遺。這句話是佟麗霞在翻看合作社成員馬冬梅的朋友圈時看到的,“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我請每一位采訪對象為我開放三年的微信朋友圈。”
“她小時候腿部落下殘疾,拄著一根接近一米高的榆木手杖,每往前走一步,右腿都不受任何控制地擺動著,打在手杖的下端。這根結實的手杖上下都是圓的,被腳一碰一碰,天長日久,下半部四分之一處竟然磨扁了,要比上半部細了一半。”這一細節(jié),是佟麗霞在遼寧省法庫縣四官堡村朱春榮家觀察到的,成為她走進朱春榮情感世界的開端,進而成為《繡春風》中曾經(jīng)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天的滿繡繡娘朱春榮的脫貧故事中讓讀者印象深刻的部分。
盡管被繡娘們的堅忍和勇氣感動著,被駐村第一書記的堅持與努力感動著,被所有扶貧工作參與者的事跡感動著,但《繡春風》的敘事始終是質(zhì)樸的、冷靜克制的,很多處感情描寫即將達到高潮時戛然而止。“希望讀者被他們的故事所打動,而不是煽情的文字。”佟麗霞說。
比如這一處:2018年盛京滿繡扶貧車間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哈達戶稍鎮(zhèn)分車間掛牌成立時,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在揭牌儀式上笑意盈盈,而在此前一天,前往阜蒙的路上,當她看到雪地上一輛獨行的馬車,想到了自己10歲時喪父坐馬車護送父親的情景,不禁淚水滂沱。“盛京滿繡傳承人楊曉桐的故事多次見諸報端,有很多光環(huán),比如商界奇才,天賦異稟,但我更希望她站在大地上,還原她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讓她的奮斗更為真實可感,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佟麗霞說。
盡心盡力為平民英雄造像
《繡春風》一書里,講述了眾多普通人的故事。農(nóng)村面貌的改變,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喜悅,以及脫貧攻堅的艱難,都蘊含在這些普通人的故事里。
《寫在大地的詩行》一章講述了駐村第一書記、詩人林雪在村民白嫂子家炕上喝一杯酒,“進屋前,感到委屈裝不下,和白嫂子說點兒話,喝一杯,好像也沒太多說啥,慢慢就平復了”。這段話,既寫出了扶貧工作的瑣碎不易,更透露駐村干部入鄉(xiāng)隨俗的工作智慧。“我采訪到了三十多位駐村第一書記,他們專業(yè)不同,能力有大小,但是他們都窮盡了所有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佟麗霞說。
作者傾注筆端的溫度,也來自村民的傳遞。在遼西農(nóng)村,佟麗霞隨駐村第一書記在村里走訪,一位老奶奶剪下一枝盛開的木槿花送給她。佟麗霞說:“我沒有庭院承載老奶奶的盛情,卻永遠記得她急忙回屋取剪子的背影和把花枝遞給我時殷殷的表情。”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遼寧出版集團出版了系列獻禮圖書,《繡春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也獲得了遼寧省出版精品創(chuàng)作扶持。同時,這也是一本線上線下可看可聽的融媒體圖書。遼海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該書的出品人柳青松在采訪中說:“我們有責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為平民英雄造像,他們都是自己幸福生活的主角,是中國拼圖不可或缺的一塊,他們值得我們所有的用心。”為此,遼海出版社邀請著名設計師、插畫家、播音員,讓《繡春風》由文字故事變成插圖、變作聲音,讓中國故事傳播更遠、更入人心。
這一目標基本上實現(xiàn)了,作品受到了眾多讀者的認可。報告文學作家李宏林認為,作品體現(xiàn)出相當可喜的文學價值。有讀者在網(wǎng)絡上留言:作者把一個很容易落入高大全俗套或流于說教的題材,寫得充滿人性、人情之美,絲毫不見臉譜化之嫌。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為此舉行了一場多學科座談會,人類學學者吳世旭認為,該書的寫作方式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有相近之處。書中寫到的一個網(wǎng)名“小晃悠她爹”的農(nóng)村青年,聽到自己的故事,禁不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作者的敬意:“沒想到我的人生能在廣播中出現(xiàn)。想吃啥,明個我給你種點兒,咱有實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