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北京市多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政務服務中心設立“辦不成事”窗口,專門解決群眾辦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癥”,確保大家不白跑、不撲空,得到各方點贊。
群眾到政務服務中心來,為的是辦事,目的是辦成事。多了這特別的“辦不成事”窗口,讓辦事不順的群眾有地兒找、有人幫,是“為人民服務”的應有之義,也是問題意識的鮮明體現(xiàn)。大家具體情況不同,訴求期待各異,一些問題比較特殊,在常規(guī)流程窗口保不齊會遇到歸口難、受理難的情況,還有些問題比較復雜,涉及的環(huán)節(jié)多、材料多,一處掉鏈子就難以推進。以專門窗口應對“辦不成的事”,以專班辦結(jié)疏通各方梗阻,無異于另一種形式的“吹哨報到”,瞄準的正是窗口單位長期以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老大難。
現(xiàn)在看來,所謂“辦不成的事”,往往并非真的辦不成,除了確實不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情況外,大部分還是流程機制上卡了殼,城市治理中有盲點。這也意味著,窗口單位一方面要有服務意識,主動為“辦不成的事”進行“兜底”,另一方面也要向前一步,多總結(jié)規(guī)律性的問題,找到提升治理的空間。近些年來,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再到“辦不成事”窗口,這些為民惠民的創(chuàng)新舉措之所以廣受好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們顯著增強了政務服務的“高回應性”“高前瞻性”,讓群眾胸中有數(shù)、心里有底。
公共服務與老百姓貼得最近。強化問題導向,把職責范圍的事情做好做優(yōu),以優(yōu)質(zhì)公共服務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這便是人民政府最好的形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