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剎海
什剎海是從寺院名稱到水域名稱的無痕借用。此處原來叫做“西海子”“積水潭”“凈業(yè)湖”,叫“凈業(yè)湖”就是因為旁邊有凈業(yè)寺,后明朝德勝門內(nèi)有寺院叫“什剎海”,因此借用過來。明崇禎八年刊刻,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上有記載:“京師梵宇,莫十剎海若者。其供佛,不以金像廣博、丹碧宇嶒嶒也,以課誦禮拜號稱,以鐘磬無遠聲,香燈無遠煙光,必肅必忱,警人見聞,發(fā)人佛心。其供僧,不以精鑿致恭、竹木致幽、童侍致容也,以單無偃僧,院無喧眾,休恣不過伏臘,參靜不過板,粥飯不過中。其潔除于龍華寺之前,方五十畝,室三十余間,比如號舍,木扉磚牖,佛殿亦分一僧舍,不更廣也。其創(chuàng)作者,三藏師。師陜?nèi)艘?,幼事遍融大師,終身一衲,終身未嘗寢,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休臥時。主十剎海二十年,終未飯長住一顆,日出乞食,歸立鐘板側(cè)。其乞也,持珠,終未飯長住一顆,日出乞食,歸立鐘板側(cè)。其乞也,持珠,佩一瓢,未飯仰之,既飯覆之。翁嫗孺子見其瓢仰,曰:師未飯,爭飯之。不入人家,飯門外去。今一瓢、一數(shù)珠,猶掛庵中也。紳衿敬問,師直突語,如村師訓(xùn)教村童,不少回避。一宦眷作禮問,師喝曰:女子,夫朝貴人,念佛家中也得,何得出見僧人!那畔無家法在,者畔無佛法在,將回檀施去。萬歷甲寅,師示寂,荼毗竟,一中貴言:苦行和尚,乃無舍利?忽爆一粒,著其掌上。神宗時,帑施日出,師定規(guī),止晨粥午飯。典作白言:米麥幸多,方便為十方念佛子,作朝時飯。師曰:米多不飽,米少不散。后神宗升遐,帑施不出,方僧他寺散略盡,而此十方給仍前也。京師梵宇,莫十剎海若者。”意思是:京城的佛寺中,什剎海是與眾不同的,那里供佛不以重彩描金、體積廣大的佛像著稱,也不以涂丹涂綠的高大殿宇聞名,而是以虔誠的誦經(jīng)禮佛為人稱道,鐘磬之聲雖不遠播,供奉的香燈雖不耀目,然而卻肅穆而忱摯,耳聽目睹皆使人肅然起敬,啟發(fā)向佛之心。其對僧人的供養(yǎng)不以精細的飯食表示恭敬,不以園舍的竹木裝飾襯托環(huán)境的幽靜,不以童僧的侍奉顯示其排場,而是以在寺中掛單修行的僧人沒有偃蹇無狀者,無大聲喧嘩者為要,嚴(yán)守“坐夏”制度不恣意妄為。不會提前結(jié)束參禪打坐,過午不食。寺院在整潔方面要優(yōu)于龍華寺。什剎海寺院占地50畝,有30余間僧舍,排列整齊如貢生考試的屋子,木門磚窗,即便佛殿也有僧人住宿,未刻意擴建。他的創(chuàng)始人是三藏法師,法師是陜西人,從小師承遍融大師,一輩子只穿一件僧衣,一輩子未嘗臥睡,站多坐少,其端坐時也是其休臥時。主持什剎海20年,從未在寺院內(nèi)用餐,總是早早起床外出化緣,回來立即開始打鐘板禮佛。他化緣時總是手持佛珠,帶著一個缽,未用餐時缽向上,一用完餐即刻缽向下,男女老幼見其缽向上無不相傳“大師還沒用餐”爭相施舍。大師從不入戶,皆在施主家門外用餐。如今他的缽和念珠還掛在寺院。即便是高官權(quán)貴恭敬請教,大師每每出語無忌,就像鄉(xiāng)村老師訓(xùn)斥學(xué)生,沒有絲毫遮掩。一官宦的家眷向法師獻禮并求教,而法師呵斥她說:“你一個女人,丈夫是朝中命官,念佛在家中即可,怎可以出來見僧人,你那里是沒有家法,我這里也沒有佛法!把你的布施拿回去!”萬歷42年,大師圓寂,火化后,一個太監(jiān)說:“這么苦行修煉的和尚,會沒有舍利?”忽然從中發(fā)現(xiàn)一粒舍利,放在手掌上。明神宗時,國家撥給寺院的布施源源不斷,大師定了規(guī)矩,早上喝粥,中午吃干飯。掌管廚房的和尚說:“所幸我們米面充足,就是早上吃干飯也沒問題。”大師卻說:“有糧時節(jié)儉些,無糧時才無后顧之憂。”后來神宗駕崩,國家不再撥發(fā)布施,許多寺院僧人散去,而什剎海寺院仍能如前一樣維持。京城的佛寺中什剎海是與眾不同的!
那么什剎海是怎么命名的呢?我不通佛教,但是我感覺有一些概念可以用來嘗試?yán)斫狻1热绶鸾汤锩嬗惺?、十地、十使、十善、十惡、十誡、十諦的概念,而去修行佛法的人無非是三種途徑:戒、定和慧。防非止惡曰戒,就是不做壞事叫做戒;息慮靜緣曰定,內(nèi)心的修煉叫做定;破惡證真曰慧,揭穿謊言叫做慧。修行不論戒、定、慧,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持之以恒慢慢地修行,還有一種是頓悟。我認(rèn)為,什剎海的命名可能是出自這點,要教育在這修行的人秉持十善,戒除十惡等。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zé)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