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前門鐺鐺車恢復(fù)運行,游客又可以坐上慢悠悠的有軌電車欣賞北京城的風(fēng)光了。
鐺鐺車是北京第一代電車,名取其聲,因車頭掛了一只銅鈴鐺,司機用腳踩一下車內(nèi)的踏板,就會響起“鐺兒鐺兒”的聲音,提醒行人躲避。1924年鐺鐺車第一次出現(xiàn)在北京,在天安門舉行了通車典禮,距今已近百年。
上世紀(jì)20年代電車進入北京,北京大街上電車、人力車并行的情景。
北京電車公司職員在電車前留影。
前門大街和鐺鐺車。
美國社會學(xué)家甘博拍攝的鐺鐺車。
民國時期北京有軌電車的“掛票”。
人滿為患,“掛票”乘車
1921年5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京都市政公所督辦(相當(dāng)于市長)張志潭,與中法實業(yè)銀行代表白樂吉、賽利爾議定,雙方共同出資400萬元,設(shè)立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車公司)。第一任董事長為北洋政府的軍閥王士珍,1922年開始施工,工程進行了近兩年。
1924年冬,第一輛有軌電車終于可以通車運行了。這龐然大物在街上行駛,在當(dāng)年可是一件新鮮事兒。
1924年12月17日,在天安門舉行了通車典禮,《晨報》報道了其時盛況:“典禮畢,有中外來賓數(shù)百人,分乘八輛花車,以天安門為起點,經(jīng)東單、東四、北新橋,過后門(今地安門)、太平倉(今平安里)、經(jīng)西四、西單至天安門。”“沿途觀者人山人海,秩序良好,并無任何故障。”
第二天,有軌電車正式運營,行車路線從前門,經(jīng)天安門、西單、西四、新街口至西直門,全長約9公里,往返行駛有10輛有軌電車。由于人多車少很快就出現(xiàn)了擁擠的情況,甚至出了“掛票”。
什么是掛票呢?鐺鐺車只有一節(jié)車廂,可以牽引一節(jié)車廂,經(jīng)常人滿為患,有些人擠不上去,只能一只腳站在車廂邊緣,雙手拉住電車的邊框,被戲稱為“掛票”。
第一批有軌電車所需軌道、車輛及發(fā)電、變電、輸電等器材,大部分依賴進口。鋼軌材料購自法國,電機購自瑞士,鍋爐購自英國,電器設(shè)備購自德國,電車底盤購自法國,車身為木制,夏季用鐵柵門,冬天用雙折木門。由于底盤強度不夠,經(jīng)常發(fā)生彎曲現(xiàn)象。而且,電車使用中還曾出現(xiàn)過機件失靈、電器漏電起火、架空銅線斷落、鋼軌松動等故障,還有因道岔錯位引起的事故,其中一起“電缸突然起火,乘客驚擾,爭相跳車”。
東單西單牌樓為通車讓路
西單牌樓和東單牌樓都建于明代正統(tǒng)年間,是兩座木制結(jié)構(gòu)的牌樓。1923年,這兩座牌樓以年久失修、易生危險為由被拆。實際上,它們的拆除是為電車讓路。
根據(jù)規(guī)劃,電車要經(jīng)過東單、西單,據(jù)檔案記載,電車公司打算拆掉這兩座牌樓,市民秦子壯等人得知消息后提出公啟書,呼吁電車公司尊重與保護古跡,要求改變電車的行車路線。遺憾的是,市民的意見最終并未被采納。
電車公司也不敢以影響電車路線為由拆牌樓了,1923年7月12日,電車公司致函內(nèi)務(wù)部,稱:“東單牌樓年久失修,易生危險,曾經(jīng)大部呈準(zhǔn)備款興工,函由市政公所先將東單牌樓拆卸。”“西單牌樓前經(jīng)本公司與市政公所商定,由市政公所先行拆卸。”同年10月,京都市政公所致電車公司的函中稱,已將兩牌樓拆卸。年底,電車公司給京都市政公所的函件中,預(yù)估西單牌樓拆修費8529元,并存入6000元備用金于中國銀行。
北京城古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牌樓也是如此。東有東單牌樓、東四牌樓,西有西單牌樓、西四牌樓。清代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東單牌樓名“就日”,西單牌樓名“瞻云”。
“就日”“瞻云”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帝堯的典故。就日,原指植物葉子傾向陽光;瞻云,原指五谷盼望雨露。就日、瞻云有仰望皇恩之意,比喻對天子的崇仰。
東單牌樓位于今東單十字路口南側(cè),即東單體育場東側(cè),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木牌樓;西單牌樓位于今西單十字路口偏北。這兩座牌樓附近,都是舊京最繁華之處。據(jù)清代震鈞《尺咫偶聞》記載:“京師百貨業(yè)聚集在內(nèi)城正陽門街、地安門街、東西安門外;而菜市與花市,在東西四牌樓、東西單牌樓暨外城之菜市、花市。”
菜市與花市之繁華,“自正月燈市始,夏月瓜果、中秋節(jié)物、兒嬉之泥兔爺,中元之荷燈,十二月之印板畫、煙火、花爆、紫鹿、黃羊、野豬、山雞、冰魚,俗名關(guān)東貨,亦有果實、蔬菜,旁及日用百物,微及秋蟲蟋蟀。茍及其時,則張棚列肆,堆若山積。賣之?dāng)?shù)日,而盡無馀者,足見京師用物之宏”。
本世紀(jì)初,西單文化廣場改造,西單牌樓在此異地復(fù)建。
電車票價長途便宜短途貴
老北京電車最初只有一條線路,到1929年增至6條,車站用有色路牌標(biāo)識線路,乘客從顏色上就可以確認乘車路線。一路為紅牌,從天橋至西直門;二路為黃牌,從天橋至北新橋;三路為藍牌,從西直門到北新橋;四路為白牌,從北新橋到太平倉;五路為綠牌,從崇文門到宣武門;六路為粉牌,從崇文門外到和平門外。
電車公司運營初期,票制仿制上海法租界電車,車票分為頭等、二等兩種,每等票又分14種,共28種。試行兩年后,大家認為票的種類太多,難記,遂采取分段計價制。10里以上一段,票價大洋三分,合銅元12枚;10里以下一段大洋六分,合銅元24枚。票價這樣設(shè)計是考慮到電車的優(yōu)勢在長途不在短途,10里以內(nèi)只有兩三站,上下?lián)頂D,耗時不少,乘客不如坐人力車;10里以上,搭電車比人力車更便宜。
由于電車運行需要警察維持秩序,電車公司為軍警發(fā)放過短期免費優(yōu)待券。但軍警常將優(yōu)待券轉(zhuǎn)贈他人,自己無券乘車。據(jù)1927年電車公司董事會報告書上說,“軍人無票占座者仍占多數(shù)”“無票乘車者,恒在三分之一以上”。
為了制止乘車不買票的亂象,電車公司想出了一個奇特招術(shù),在補充招收售票員時,對身高、體重和臂力提出嚴(yán)格要求,雇傭了40名彪形大漢,用于維持秩序。
延伸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 無軌電車走上歷史舞臺
日本侵華時期電車公司被迫從日本購進舊的電車。到1946年10月時,電車公司有電車93輛,拖車49輛。日本投降以后,電車公司能夠行駛的電車僅有10輛,不能行駛的有百輛左右。
北平和平解放后,北平軍管會接管了電車公司,當(dāng)時共有電車103輛。電車修造廠職工仿制法國100型有軌電車機車,對北平解放前進口的兩種型號的電車研究分析,1952年生產(chǎn)出52式有軌電車。然而有軌電車已不能夠滿足城市交通發(fā)展的需要,中共北京市委決定以新型的無軌電車取代有軌電車。1956年第一輛無軌電車試制成功,1957年2月26日,第一輛無軌電車——“北京一型”投入運營。之后兩年多的時間,北京內(nèi)城原有的6條有軌電車線路就都被無軌電車替代了。
2017年,以觀賞旅游為主要目的的有軌電車又“鐺鐺”開上了北京街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