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小康是中國共產黨接續(xù)奮斗書寫的新篇章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實現小康開拓了新的方向
中國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現今中國的貧困問題主要是由已經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度造成的”,要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就必須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只有進到社會主義時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時代”。
中國共產黨從社會主義找到了出路,而要實現社會主義必須推翻“三座大山”,把人民發(fā)動起來、組織起來。所以,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提出,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個既簡單又響亮的口號:“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讓廣大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們黨也向廣大人民承諾,我們能夠建設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
方志敏在獄中寫的《可愛中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到那時,“所有貧窮和災荒,混亂和仇殺,饑餓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被趕走,“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艱苦奮斗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不僅受到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而且還要面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遏制和打壓,面臨著“開除球籍”的危險,雖然當時沒有實現小康,但是為實現小康打下了基礎。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的目標“是共同的富”。1955年,他信心滿懷地宣告:“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
因為小農經濟自發(fā)地產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的競爭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僅僅實行土地的小生產私有并不能保證廣大農民能夠擺脫貧窮,所以,從1953年開始,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集體化的道路。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夠以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占世界21%人口的糧食問題,與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施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密不可分。我們修建了8.4萬座水庫、17萬公里河堤,新增3億畝灌溉面積,把灌溉動力從12.8萬馬力增加到7122萬馬力,根本解決了產糧區(qū)旱災問題。這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著基礎性和中堅性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建成各類水庫9.8萬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解決貧困問題,也照顧到廣大的少數民族。比如,成昆鐵路。成昆鐵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全長1096公里。從1958年7月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動工建設,到1970年7月1日全線開通運營,歷時12年。成昆鐵路最初的設計方案是走中線,通過比較平坦的地區(qū),但是最終卻選擇了走西線。西線方案一路奇峰聳立,溝壑縱橫,地形極端復雜,以至于當時蘇聯(lián)專家認為這是鐵路的禁區(qū)。為什么我們選擇西線方案呢?因為鐵路線經過少數民族聚居區(qū)。
成昆鐵路建成后獲得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被聯(lián)合國稱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
成昆鐵路建成后,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和生活水平,使廣大少數民族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年代,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經濟繁榮。
同時,我們也為修建這條鐵路而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每修建一千米就犧牲2名建設者,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千米的鐵路線就犧牲了525名建設者。鐵路沿線共有22座烈士陵園,長眠著約2100名烈士。這條鐵路至今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帶動少數民族地區(qū)脫貧、發(fā)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還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基礎。改革開放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國家愿意來中國投資?就是因為我們有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大家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國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很快我們就很好地解決了醫(yī)療物資供應。反觀一些發(fā)達國家,連口罩都生產不出來或者產量不足。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還建立了低水平的、基本覆蓋城鄉(xiāng)的社會保障體系。比如,通過赤腳醫(yī)生制度,在比較低水平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的健康指標得到大幅度改善,平均預期壽命從解放前的35歲增加到1980年的68歲。又如,通過農民合作醫(yī)療制度,解決了農民看病的基本問題。中國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公平性受到聯(lián)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高度稱贊。
(三)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接續(xù)奮斗小康的內涵不斷拓展和豐富
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全國有7.9億農村居民,其中2.5億農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100元,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當時農村人口的30.7%。面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該消滅貧窮。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談到中國現代化的藍圖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構想。從此,“小康”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的目標。
為了實現小康,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一步,解決溫飽問題。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到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國內生產總值到2000年比1990年再翻一番,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小康就是超越溫飽,而解決溫飽問題就要解決貧困問題。所以,扶貧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