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增進和群眾的感情,不僅需要“零距離”,關鍵還要“心貼心”。即使距離很近,心不相通,往往形同陌路,而心里相通、相融,就會團結一心,形成強大力量。增進和群眾的感情,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且,沒有商量的余地,只有向前沖。
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應當“以真正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干部和群眾。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系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只有把心交給群眾,才能感受群眾冷暖,才能體會群眾疾苦,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戰(zhàn)爭年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之所以摧不爛、打不垮,就是因為與群眾心連心,有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現(xiàn)在,更要與群眾情同手足、親如兄弟。
把心交給群眾,就是要做到與群眾心里相通。干部在群眾心目中的分量,不是空間距離有多近,而是心里有多近,心靈是否相通?心靈不通,心中幾乎沒有百姓,即使與群眾近在咫尺卻很難“心貼心”,貌合神離,最多只能是“粘”在一起或者“捏”在一起。只有心靈相通,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予以認可,才可能如同魚水而不是“油水”。楊善洲在市里、焦裕祿在縣里,盡管距群眾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卻與老百姓“心貼心”,主要源于他們心里始終裝著老百姓,與群眾心靈息息相通,沒有任何隔閡,群眾也愿意買他們的“賬”。
把心交給群眾,就是要做到與群眾心里相融。干部和群眾融為一體,不是表面的“粘貼”,而是心靈的融合。粘貼的只能是身體而不是心靈,心靈融合的是感情,是像焦裕祿“心里只有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那樣的真摯情感,既不是作秀,也不是裝腔作勢。干部心里裝著群眾,自然就會把這種真摯情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為群眾辦實事、出實招……也許這些事情小的可能不起眼,但,只要扎扎實實,堅持不懈,就會結出累累碩果。
然而,這些道理雖然淺顯,卻未必都能做得好?,F(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干部不僅心里沒有群眾,有的見到群眾可能還害怕:一怕群眾找麻煩。二怕群眾提意見。三怕群眾發(fā)牢騷。一些干部即使偶爾“碰見”群眾,也是不冷不熱地寒暄兩句,心不在焉地問候兩聲,雖然看似“零距離”,實則有千里之遙,彼此之間好像有一座無形的“墻”。
去掉這堵“墻”,有時候并不需要太高的工作藝術,也并不一定非要做出驚天動地的成績,而在于從點滴做起:從與群眾的一次握手、一次聊天、一次勞動,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真正的溫暖、真心的關愛、真誠的信任;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以誠相待,干活兒搭把手,心里憋屈聊聊天兒、解解悶兒……這樣的感情會像火爐上的水壺一樣溫度越來越高,再堅硬的“冰塊”也會被融化。因為群眾的感情最樸素、最真摯,沒有半點兒水分,也容不得有半點兒雜質(zhì)。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無數(shù)事實證明,只有“心貼心”,干部和群眾才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才會一心一意聽黨的話、跟黨走。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厚植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黨才能迸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