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來自異域的香料一樣,歐洲人最初將糖作為藥用,最接近甜點的用法也不過是一些糖漬水果。阿拉伯廚師的杏仁膏和糖雕技術(shù)影響了歐洲,讓他們見識到了蔗糖出色的可塑性,甜點的種類也大大豐富起來。甜點在貴族的餐桌上代表了一種炫耀性的消費,也由此奠定了它們在西方飲食中的出場順序——鑒于歐洲人一直認(rèn)為甜食有益健康、促進(jìn)消化,所以甜點往往被安排在一餐的最后時刻呈現(xiàn)。如果回到中世紀(jì),一次像模像樣的宴會只有在呈上最后一道甜點以后才算結(jié)束。也就是說,只有在享用了味道濃烈的肉桂滋補酒以及精致小巧的烘烤甜點以后,人們才會起身離座。到了12世紀(jì)末的法國,法語用desservir一詞表示撤去餐桌上的空盤或剩菜、開始上茶點的時刻,因此一餐的最后一道甜點又被稱為desseret,這也是今天英語里甜點的名稱由來。
接著是文藝復(fù)興的甜點爆發(fā)時期,砂糖在航海貿(mào)易下供應(yīng)量大增,同時新世界傳來的可可、咖啡、香草莢等新奇材料又大大激發(fā)了糕點師們創(chuàng)新的熱情。誕生于15世紀(jì)的千層皮酥、泡芙面團;誕生在16世紀(jì)的杏仁奶油餡、布里歐許奶油圓球,都是富裕社會的產(chǎn)物。法國曾在1563年頒布了一道意圖約束富裕階級奢靡生活的法令,要求餐后點心“不得超過六道水果、餡餅、糕餅或乳酪”,但實際效果形同虛設(shè)。
沒有人會輕易放棄甜品的享受,東西方概莫能外。中國宴會后通常會品香茗解膩,甜點的地位多在正餐之外點心的隊列里。戰(zhàn)國《楚辭·招魂》中提到的“蜜餌”實為一種蜜糕,屬楚地名食,甜味即來自于蜂蜜。除了蜂蜜,蜜棗也是甜味的來源。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shù)》里收錄的一種表面裹有棗子、栗子肉的糯米粉蜜糕,《清異錄》記載五代時夾有“棗豆”的“摻拌”點心等等。
唐代貞觀年間,蔗糖從印度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糕點里由此常??梢娞堑纳碛啊K未纸瓍鞘稀吨叙佷洝分杏浻械?ldquo;五香糕方”,即是用“白糯米和米二、六分,芡實干一分,人參、白術(shù)、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xì),篩過,白沙糖滾湯拌勻,上甑。”宋代《山家清供》里的“蓬糕”,將“白蓬熟煮,細(xì)搗,和米粉,加糖、蒸成”。到了明清時代,糕點的種類更為豐富。明代韓奕撰的《易牙遺意》,光吳地風(fēng)味中就收有“五香糕”“松糕”“生糖糕”等糕點;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有十多個品種的甜點如“脂油糕”“雪花糕”“軟香糕”“百果糕”“果糕”“青糕”“雞豆糕”“沙糕”等。西方的甜點文化也開始東進(jìn),李化橢的《醒園錄》中記有“蒸西洋糕法”:“每上面一斤,配白糖半斤,雞蛋黃十六個,酒娘半碗,擠去糟粕,只用酒汁,合水少許和勻,用筷子攪,吹去沫,安熱處令發(fā)。入蒸籠內(nèi),用布鋪好,傾下蒸之。”
啟蒙時代——甜點大眾化
歐洲啟蒙時代是屬于蛋糕的時代,人們不僅心智得以開啟,舌尖上的美味也受到源源不斷的啟發(fā)。1739年的巧克力糕點、1755年左右的瑪?shù)律彽案狻?815年的舒芙蕾、1857年摩卡咖啡蛋糕……在爐灶技術(shù)的改進(jìn)與糕點師的創(chuàng)意共同作用下,甜點的新技術(shù)、新配方及新產(chǎn)品都層出不窮。就連街邊糕點店的裝修,也從曾經(jīng)小酒館似的簡陋狹促,華麗轉(zhuǎn)身為櫥窗明亮和陳列講究的精致,甜點自此開始向大眾傳遞出幸福感的信號。
但對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而言,甜點卻是死亡的催命符。在法國大革命局勢緊張的前夜,法國皇后瑪麗的一句“沒有面包吃的窮苦百姓何不吃布里歐許”,無疑是對民眾的憤怒火上澆油。不知道皇后是否真的曾出此言,但不管怎樣,一道法式甜點就這樣留名歷史中。布里歐許是一道由面粉、奶油、雞蛋、酵母做成的糕點,依據(jù)原料的多寡,不同階層的布里歐許味道也大不相同。與法國大革命聯(lián)系起來的甜點,似乎預(yù)示著自己和貴族一樣,即將走下神壇——甜點的大眾消費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工業(yè)革命的曙光里有一絲甜蜜的滋味,糖的進(jìn)一步普及使得甜點更能為普通人所消費。以英國為例,從1700年到1780年短短80年間,英國的人均用糖量翻了兩番。這些糖的去向除了被加進(jìn)下午茶,以及伴隨著茶一起消費的糖漬水果,還有大量的甜點。在18世紀(jì)的歐洲,關(guān)于甜點的專門菜譜曾頗為流行。
另一方面,更廉價的新型甜味劑也登上了食物歷史舞臺。1747年,普魯士化學(xué)家安德烈亞斯·馬格拉夫發(fā)明了用白蘭地萃取白甜菜糖晶的方法,1811年英法矛盾加劇,法蘭西帝國統(tǒng)治者拿破侖下定決心要擺脫對英國殖民地供應(yīng)商品的依賴,于是親自給本杰明·德拉瑟頒獎,鼓勵他在法國開辦甜菜制糖廠。甜菜從此正式在甜味劑里有了一席之地,約占全球食糖產(chǎn)量的30%,俄羅斯、德國和美國都是主要的甜菜生產(chǎn)國。從1900年到1964年,全球糖業(yè)產(chǎn)量大幅提高,增長了7倍。
更便宜的甜味劑,更低廉的谷物價格,促進(jìn)了食品加工產(chǎn)業(yè)換代升級。在種種力量的作用之下,甜點進(jìn)入了大眾化時代,成為人人都能享受的美食。
辨詞溯源
中式點心與西式甜點
“點心”與“甜點”,看似有相同所指,其實各有側(cè)重。兩種美味詞源背后的歷史,一個來自中國,一個來自西方,因此,常見的詞語搭配通常為“中式點心”和“西式甜點”。從口味上來說,點心的滋味甜咸各樣,而甜點則專注于甜味。從食用方式上來看,“點心”與正餐分離,是正餐之間的填饑與怡情,而“甜點”屬于正餐的一部分,大多數(shù)情況下以“壓軸”的順序登場。
“點心”一詞,自古有之。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二《事始·點心》說:“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唐人傳奇小說集《幻異志·板橋三娘子》里就有:“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諸客點心。”由此可見,唐代時已有“點心”一說,最早是指早上所用的“晨饌”,即今天的“早餐”。隨著時代變遷,享用點心的時間也不再局限于早晨。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卷十七《點心》里說:“今以早飯前及飯后、午前、午后小食為點心。”“點心”逐漸從三餐之一的早餐,變成了正餐之外的小食。
著于南宋的《夢粱錄》里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的記載。《夢粱錄》記錄了都城臨安的人文風(fēng)情,對點心的記載中也能看出當(dāng)時無論官員、文人,抑或?qū)こH思医浑H,往往流行請“吃點心”。
點心用料廣泛,有米有肉有面有菜,形式多樣,口味豐富,甜咸都能照顧。春卷芋頭小籠包、蓮蓉蛋撻水晶蝦餃、粽子麻團饅頭粥,都可以被叫作點心。依據(jù)地域區(qū)別,中式點心又可分為京式、蘇式、廣式、港式點心幾大流派。
在漢語的語境中,“甜點”一詞是新近出現(xiàn)的時髦用法,應(yīng)是“甜味點心”之意。與現(xiàn)有的“甜品”“甜食”的差異之處是,“甜點”大多數(shù)場合指向“dessert”的對應(yīng)翻譯,也就是用作一餐的最后收尾,與點心一開始作為獨立的早餐、后用作幾餐之間小食的用法不同。甜點是一餐最后一道用來結(jié)尾的菜。而這道菜的口味特點就是甜。百年來甜品制作技術(shù)發(fā)展演變,種類日益豐富,包含各式蛋糕、餅干、巧克力、冰淇淋……其誘人的外觀、甜美的氣味、細(xì)膩的口感,不僅撫平了胃,還溫暖了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