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美好愛情生輝,讓和睦家庭永駐
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千百年來,人們何以對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愛情故事傳頌不已?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研究學者李漢秋認為,這一故事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愛情觀、婚戀觀——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財富,贊揚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欲,贊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
8月16日,具有千年歷史的廣西南寧市蒲廟鎮(zhèn)那蓮古圩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盛會“賽巧節(jié)”。繡花展演、點米成畫等民俗活動逐一上演。那蓮“賽巧節(jié)”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李漢秋看來,宋代秦觀《鵲橋仙》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道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愛情觀的真諦——真正的愛情,不是低層次的朝暮廝守,而是一種彼此忠貞的高級精神,這種精神可以超越時空,具有永恒性和再生性。
忠貞的愛情故事不僅存在于神話傳說中,也在現(xiàn)實中不斷上演著。“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了祖國的核武事業(yè),曾在西北戈壁灘隱姓埋名28年。28年中,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托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癡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鄧稼先卻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懷中離開人世。這份忠貞愛情折射出的生命之絢爛、信仰之圣潔、品格之純凈,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愛情觀的真正內涵。
8月15日,深圳,在七夕前夕,中建四局三公司為長期在工地辛勤工作的民工夫妻送上七夕節(jié)祝福。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李漢秋認為,在一些人“只求一朝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當下,需要借助七夕節(jié)的載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愛情觀。七夕前夕,湖北襄陽就舉辦了“溫馨七夕節(jié),濃濃鄰里情”文藝會演活動,讓群眾在觀看七夕文藝演出中,共同追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史。四川瀘州舉辦了梅瑯姐姐講故事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深入了解七夕的前世今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看來,忠誠愛情觀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落點就是家庭和睦,所以應以七夕節(jié)日為契機,引導人們學會珍視自己的伴侶和家人,珍惜家庭的美好。七夕前夕,四川瀘州古藺縣開展了“善美家庭”“家庭美德”展示活動,把“我們的節(jié)日·七夕”作為家庭美德建設的公益平臺,開展家庭美德教育,舉辦家風家訓展示,進行文明家庭座談,從而讓美好愛情生輝,讓和睦家庭永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