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對黨校教師來說,首先要做到自覺堅持黨校姓黨、黨校教師姓黨”。用學術講政治的核心和首要原則是講政治,講政治是重心,是根本性、原則性問題,用學術是手段,是方式方法問題。這意味著,黨校教師首先自身要有較高的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質,其次要在學科領域中有所建樹、在教學藝術上高超精湛。要做到用學術講政治,必須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正確把握政治紀律與解放思想的關系。干部教育培訓的課程需要講政治,因為干部教育培訓是我們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先導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程,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校是黨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黨校姓黨,承擔的是黨賦予的重要任務;黨校教師是黨的一支重要理論力量。干部教育培訓的主要課程都是直接講政治,輔助課程或選修課程有的是直接講政治、有的是間接講政治,所有課程都要講到政治層面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十分透徹。他說:“在黨校講臺、公開場合對重大政治和理論問題發(fā)表觀點和看法,應該自覺維護黨的威信、維護黨中央權威,自覺維護黨校形象。我們說學術探索無禁區(qū)、黨校講課有紀律,但‘無禁區(qū)’也不是絕對的,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言行,違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觀點,無論公開還是私下里,在黨校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黨的政治紀律,黨校必須模范遵守。”他還強調(diào):“我們鼓勵和支持解放思想,鼓勵和支持對有關政策舉措進行分析評估,但要把握好政治立場堅定性和科學探索創(chuàng)新性的有機統(tǒng)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學術問題等同于嚴肅的政治問題,也不能把嚴肅的政治問題等同于探索性的學術問題。不能一說學術問題可以研究,就不顧場合無遮攔亂說一氣,也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標新立異。”習近平總書記講得這么清楚,我們的教師都應該明確理解,都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和實踐。
善于發(fā)揮黨校教師的“理論傳聲筒”角色作用。黨校是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黨校姓黨,就是一切教學、科研和辦學活動都要堅持黨性原則、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黨校講政治的必然要求。黨校講政治不是宣傳上的,更不是口頭上的,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習、研究、布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掌握與運用。黨校講政治既有行動上的表現(xiàn),態(tài)度上的明確,更要有學術理論、學術功底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校教師是我們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師隊伍,是我們黨的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論力量”。這意味著,黨校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原汁原味地把黨中央和區(qū)黨委的精神和要求轉化到課堂上去、傳播到學員中去。要用學術觀點佐證政治觀點,用學術思想服務政治思想,用學術理論支撐政治理論,用學術邏輯解釋政治邏輯,用學術話語捍衛(wèi)政治話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為學員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教育引導各級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努力實現(xiàn)教學、科研和咨政三者間的有機轉化與銜接。一堂課中,學術框架是“綱”,學理邏輯中的要點是“目”,“綱”舉才能“目”張。學理邏輯是“線”,用“線”貫穿講課內(nèi)容方能形散而神不散,才有思想性。學術框架及其學理邏輯是“魂”,授課有“魂”才有神韻、神氣,才能出神入化,才能讓學員感受到思想理論的力量和學術的魅力。一直以來,一些黨校還存在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現(xiàn)象,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授課、科研與咨政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教學、科研與咨政的分離顯然不符合“用學術講政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科研要向教學轉化??蒲械纳疃群秃穸葲Q定了課程的深度和厚度,同時也為咨政提供了理論支撐。從此種意義上來看,如果沒有科研的支撐,無論授課藝術多么高超精湛,將失去“用學術講政治”的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沒有科研的支撐,咨政的成果終究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續(xù)性。另一方面,教學也要向科研、咨政轉化。教學是一個獨立的形態(tài),教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教學規(guī)律是指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必然的聯(lián)系。教學規(guī)律的掌握,意味著教師要對自身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多途徑的思考、總結與反思,最終能為科研和咨政提供思路啟迪和問題導向。
積極嘗試備好學員這一最核心的課程預備環(huán)節(jié)。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育的功能,統(tǒng)一于教學過程中。傳道、授業(yè)需要解惑,“講政治”要以問題為導向。干部教育培訓的對象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領導干部,他們帶著問題來學習,結業(yè)后回到工作崗位要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教學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幫助學員更透徹地理解、更準確地把握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這里的“問題”是指學員理解該講題內(nèi)容的困惑,即學員在有關方面想錯了的問題、沒想到的問題、想到了也想對了但說不清楚的問題,所以,便有了黨課必須備學員的說法。從橫向來看,要對學員的學歷層次、性別比例、民族結構、行業(yè)背景、地域分布、班次主題等有清晰的認識,這些都是決定和影響授課方式方法以及注意細節(jié)的重要因素。從縱向來看,首先要對學員年齡和知識結構有所掌握。根據(jù)年齡結構可以判斷學員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和特點,了解知識結構的區(qū)別有利于因材施教。其次要對培訓班次的層級有清醒的認識,鄉(xiāng)科級、縣處級、地廳級等不同班次的學員其知識需求、理論需求等差異性很大,級別越高理論塑造需要越多,也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能力。從了解學員構成和需求的途徑來看,一是需要研讀教學計劃,二是第一時間拿到學員花名冊,三是課前與學員直接交談,四是借鑒他人經(jīng)驗。
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黨校教師要提高講政治的學術水平,必須要科學辯證理解學術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學術化。強調(diào)政治的學術化,是為了論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嚴謹性,從而使學員更加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做到用學術講政治,一是要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學習應用,特別是要研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這是做好用學術講政治的關鍵所在。二是要樹立問題意識這一本質特征。要想學員所想、思學員所思,重點思考學員尚未想到或難以想清楚的問題、學員有所想到但自身難以回答或存在誤解的問題。三是借助集體智慧這一有效途徑。要避免單兵作戰(zhàn),充分利用小組備課、部門備課、集體備課等協(xié)作備課制度,從學術沙龍、學術研討、學術會議中汲取集體的智慧,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