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家庭過日子需要算賬一樣,政府運行也得有賬本,還得謀劃著將錢花得更高效。14日上午提請審查的2019年預算報告指出,財政收入增速目標放緩之下,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仍保持2.2%的增長,安排了7231.0億元。政府要用自己的緊日子換群眾的好日子,保障國家重大戰(zhàn)略、重點活動的支出以及“七有”民生建設。
預算收入增速目標低于GDP增速
從2016年起,本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速目標就保持在6.5%,這一“慣例”卻在今年被打破。預算報告提出,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6015.0億元,增長4.0%;其中,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3471.0億元,增長3.2%。從可用財力看,為近年來財力最“緊”的一年。
為何將增速目標設定在4%?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新聞發(fā)言人韓杰告訴記者:“盡管本市經(jīng)濟基本面保持平穩(wěn),‘六高’功能區(qū)、中關村高新企業(yè)、新設企業(yè)等財政收入貢獻也在穩(wěn)步提高,但考慮到減稅降費政策的影響,以及持續(xù)調控下房地產業(yè)的下行趨勢,本著積極穩(wěn)妥、留有余地、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與財政政策相銜接的原則,今年在財政收入上做了減法。”
有保有壓“三公”經(jīng)費再降2%
“錢袋子”緊了,該花的錢卻一分也不能少。預算報告提出,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7231.0億元,增長2.2%;其中,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9.0億元,增長0.6%。
“我們要下大力氣調整優(yōu)化支出結構,有保有壓,用政府的緊日子換群眾的好日子。”韓杰談道,“壓”就是嚴控行政運行成本,壓縮一般性支出。“保”就是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zhàn)略、重點活動、全市重點工作、服務和改善民生等支出。
預算報告提出,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壓減除剛性和重點項目外的一般性支出;按照20%比例下調“三類會議費”、“公務接待費”定額標準;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編制“三公”經(jīng)費預算。同時,在年度預算執(zhí)行中,除國家及市委市政府新部署的重大、緊急事項和民生領域的剛性支出外,原則上不再追加預算。
財政支出聚焦“七有”民生建設
記者注意到,同以往按領域報告支出安排情況不同,今年的預算報告改為按照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主要功能分類科目匯報資金重點投向情況,并增加了各項支出編制的政策依據(jù)。因此,教育投入多少,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投入多少,又有多少錢用于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全都一目了然。
“特別是在民生相關支出上,我們聚焦‘七有’建設,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韓杰談道。
按改革后職能核定部門預算
政府的收支“賬本”更細了,市級各部門的“賬本”呢?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今年其他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公開本部門預算,并在11張公開報表的基礎上,新增了政府采購預算表,具體細化到貨物、工程和服務。
“去年,北京公布了機構改革方案,此次也是按照改革后的機構職責、人員編制等情況核定機構改革部門2019年預算,保障部門正常運轉。”韓杰介紹,對于機構職責在部門間劃轉的,財政部門配合測算相關經(jīng)費,確保不遺不漏。
同時,在公開內容上,進一步推進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公開,將醫(yī)療器械產品注冊費、藥品注冊費、特種設備檢驗費、城市道路占用挖掘收費、污水處理收費、水土保持補償費、訴訟費等七項行政事業(yè)性收費進行公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