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國家統(tǒng)計局服務業(yè)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lián)合會公布了9月份的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數據,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PMI),這是一個階段整個經濟發(fā)展的晴雨表,九月份的PMI為50.8%,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
10月4日,美國副總統(tǒng)彭斯在華盛頓發(fā)表演講,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攻擊中國,用詞之尖銳被國內外媒體認為是冷戰(zhàn)以來之最。這件事對我們影響很大。美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要繼續(xù)遏制中國,并打壓中國追趕美國的信心。
10月19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50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整個的GDP形勢在持續(xù)下滑,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警惕,可能第四季度,乃至2019年的GDP整體情況還是下行壓力非常大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就不能僅僅只是簡單慶祝一下40年取得的輝煌成績,最重要的是,要從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當中,總結出改革開放成功的主要經驗,客觀分析出需要吸取的教訓,更往遠看,這些經驗和教訓對于下一步的改革開放,對于下一步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所具有的意義和啟示。
一、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程回顧
(一)改革開放的背景
1976年,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全黨全國在指導思想上,還是以“兩個凡是”為主導,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在政治上,提出抓綱治國,即以階級斗爭為綱來促進治理國家。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想要在整個社會營造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氛圍,就不可能了,這樣下去中國的發(fā)展可能還要滯后一些年。
在經濟上,客觀的講,粉碎四人幫以后,對外開放在當時已經初見端倪。一些領導人出訪西方國家,回來以后有一些反應,1978年我國打算從西方國家集中引進22個成套設備項目,這些擬引進的新技術和成套設備分三批,總規(guī)模達到了180億美元。大家熱血沸騰,急于希望改變中國經濟的落后面貌。但是這種在固定的體制機制下的經濟沖動,造成的是經濟上的更加不平衡,經濟上出現了徘徊前進的局面。
國際環(huán)境上,1978年前后,因為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爭霸權,美國希望把中國拉到自己的陣營當中去,所以對中國的發(fā)展持支持態(tài)度,而且那時候中國在整體實力上相對較弱,美國就對中國特別友好。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后,日本和歐洲等國相繼跟中國改善關系,整個外部環(huán)境對中國是特別有利的。西方國家正好處在結構升級的階段,大量的陳舊技術設備需要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的發(fā)展。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下,1978年發(fā)生的幾件事情促成了改革開放局面的形成。
一篇文章,兩次出訪,三次會議。一篇文章是《光明日報》5月份發(fā)表的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現在看來很平常的理論探討文章,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激起了思想波瀾,從理論上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痼疾,為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兩次出訪,一次是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訪問法國、瑞士等西歐五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出訪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政府經濟代表團。臨行前,鄧小平特意叮囑谷牧說,很需要出去看看,了解一下我們與人家的發(fā)展差距,也看看他們的經濟工作是怎么管的,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好的經驗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
另一次就是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同志踏上日本國土,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成為首位訪問日本的我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對日方表達了此次訪問日本的三個原因:第一,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第二,向日本友人近幾十年來為改善中日關系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第三,像徐福一樣,尋找“長生不老藥”。鄧小平繼續(xù)解釋說,他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實際上是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經驗,他希望學習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鄧小平在日本感觸是非常深的,有一張很著名的照片是鄧小平在乘坐日本新干線,當記者問他有什么感想時,他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親身體驗到日本發(fā)展的迅速,同時也急切感到中國需要加快發(fā)展,這更堅定了他建設現代化中國的決心。
三次重要的會議。第一個會議是在谷牧率領的代表團回國后,根據安排立刻向政治局會議匯報了出訪情況,大家了解到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差距是如此巨大。代表團把匯報材料整理成正式的書面報告,國務院立刻召開了“四化建設務虛會”。會議從1978年7月6日一直開到9月9日,研究如何利用新的機會引進西方技術和資本。
第二個會議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按照慣例,先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這次“規(guī)模很大,規(guī)格很高”的中央工作會議,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北京召開,歷時36天。由于當時的指導思想還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此次會議原本安排的主要是討論經濟工作,并不涉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根本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開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就不可能發(fā)生重大轉折。
關鍵時刻,鄧小平再一次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他提出應該在討論經濟工作之前,首先討論一下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大多數常委的支持。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會議進展很快,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順利地得到了解決,會上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地作出回答,例如:如何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如何解決重大冤假錯案平反以后一些群眾提出的進一步要求,如何處理全面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實現安定團結的關系,如何解決會上提出的人事變動的要求以及可能會由此引起的國際反應,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認識就不能統(tǒng)一,全黨就不能很好地團結起來、順利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不僅提出并回答了中央工作會議與會者關注的事涉歷史轉折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為中央工作會議作了總結,而且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供了指導思想,因而它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
第三個會議是最重要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