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在不斷深化
一項偉大事業(yè),40年執(zhí)著堅守,持續(xù)探索,不斷深化,步步為營,這在世界史上堪稱奇跡。這奇跡就發(fā)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這個事業(yè)就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并非一帆風順,改革開放的航程歷經千辛萬苦,改革開放的拓展卻從沒有停步。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一步步探索、一步步深化、一步步勝利?;仡櫄v程,我們不難看到我們的改革開放經歷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解放思想,啟動勇敢探索。4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約”,成為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由此,安徽等地率先進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試驗,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支持,隨后推廣到全國。這是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之后以思想解放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就不可能有全國范圍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逐步向城市推進;從開展改革試點,積累經驗,再逐步推廣。對外開放從興辦經濟特區(qū)向開放沿海、沿江乃至內地推進。1980年,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qū),后又陸續(xù)擴大到10個港口城市,從而經濟特區(qū)變成了14個。
隨著人們對改革開放的共識逐步形成,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的重點逐漸從農村轉向城市,以搞活國有企業(yè)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全面展開。對國有企業(yè)實施了承包制、租賃制等改革措施,積極進行以廠長負責制、工效掛鉤、勞動合同制為內容的企業(yè)領導、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強企業(yè)的內在活力。宏觀管理體制方面,以宏觀間接管理為目標,對價格、財稅、金融、計劃以及流通體制等進行改革。采取“調、放、管”相結合的方針,理順商品和服務的比價關系;大幅度縮小指令性計劃;改革銀行組織體制;實行各種形式的財政包干制。同時,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解放思想、啟動勇敢探索的階段,我們不能忘記一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誰呀?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為什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農村實行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體制,也就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這種生產關系雖說不是沒有好處,但實踐證明,它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作為農業(yè)大國的中國,作為有著10多億畝耕地的中國,有著許多遠古形成的、世界聞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比如洞庭湖畔、杭嘉湖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還有盛產糧食的華北大平原、東北富饒的黑土地,卻長期缺糧缺油缺棉缺少農產品。每每回憶起來,簡直就是笑談。缺糧、缺油、缺棉,城市人口憑糧票油票布票供應,是典型的“票證經濟”。糧食是粗細糧搭配,大米面粉為細糧,苞米面、小米、高粱米為粗糧,北京人在首都享受優(yōu)待,粗細糧比例為7:3,其他很多省則是8:2。所謂的細糧面粉是分普通粉和富強粉的。普通面粉蒸出的饅頭發(fā)黑,包餃子也不好吃,過節(jié)包餃子只有托人買點富強粉。大米,做出的米飯米粒都粘合不到一起,也極難下咽,因為多數(shù)是南方生產的早稻米。油呢,北京人特殊一些,每人每月半斤油票,其它很多城市三兩,還有二兩的。家里想炸油餅油條,只有等到逢年過節(jié)。布票,每人一年15尺,也就是說每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只可能換一套衣服。說到這些,年輕人可能覺得很好笑,也不可思議,甚至有的還認為“多吃粗糧少得病”不是很好嗎?這是典型的“事非經過不知難”、“飽漢不知餓漢饑”呀!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徽鳳陽小崗村,1978年以前村里人均耕地4畝多,應該說是很多了,一畝地按照產糧300斤來說,也不至于缺糧吧?可由于當時的體制約束,農民沒有積極性,每年產不了多少糧食,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以后幾乎家家都外出討飯。這樣的生活,簡直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1978年11月24日晚上,這個村的18位村民聚在一起,冒著坐牢的危險,主張實行大包干,每個人在大包干的協(xié)議書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并許諾:收下糧食后,首先交給國家,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隊干部因為分田到戶而蹲班房,他家的農活由全隊社員包下來,還要把小孩養(yǎng)到18歲。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種“生死狀”。時任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知曉小崗村這18位農民的事情以后,拍案叫絕,隨即給予堅決支持,使這18位農民免除了牢獄之災。而且,萬里同志肯定了大包干姓“社”不姓“資”,預言包產包干到戶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他還以省委的名義,在一個公社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點,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中的第一家。鄧小平同志就評價說,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從安徽開始,萬里同志是有功的。那時候,坊間流傳一句話,“要吃米,找萬里”。所以,說起改革的起始階段,真不能忘記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
第二個階段,突破桎梏,架構市場經濟。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fā)表南方談話,使全黨逐步從原有桎梏中解脫出來,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認識并深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標志,我國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內容。由此,中國改革開放推進到體制架構的階段。其中,宏觀管理體制方面,1994年提出對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進行系統(tǒng)改革的方案,確立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的財政體制框架和以增值稅為主的流轉稅體系,中央銀行的調控職能得到加強。國有企業(yè)改革方面,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照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方向,實施“抓大放小”,積極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結構調整。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全國性的行業(yè)總公司改組為控股公司;通過改組、聯(lián)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對中小型國有企業(yè)進行了改革。市場體系得到較大發(fā)展,取消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進一步放開了競爭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要素市場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建立起社會統(tǒng)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失業(yè)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及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