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是改革開放第一年結(jié)的婚,今年已經(jīng)結(jié)婚整整40年了。爸爸媽媽喜歡照相,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就經(jīng)常翻看他們兩個人的影集,灰白色的照片、不變的動作,顯得記憶是那么深刻。
媽媽對我說,她結(jié)婚那天是坐在爸爸騎的自行車后座上到的“新房”,沒有擺酒席,就是簡簡單單一桌飯菜,雙方父母見證儀式,再就是幾個要好的親戚朋友“湊個熱鬧”。那天,很久沒有穿過新衣服的媽媽,特意穿上了姥姥手縫的一件藍底碎花的嫁衣,爸爸一套藍色中山裝。他們的結(jié)婚照也是他們當時最時髦的打扮,現(xiàn)在想想還真是“夠土”,擱我現(xiàn)在的歲數(shù)覺得年代感特別強,只有電視上才會有的場景,而那會兒媽媽覺得是一件“挺潮”套裝,胸前帶上個紅花就這么結(jié)婚了。
媽媽和爸爸是通過媒人介紹認識的,也沒有怎么談戀愛,就結(jié)了婚。他們結(jié)婚沒有蓋新房,婚后也是和老人住一起,一間舊屋子簡單刷個白,再貼上幾個紅紙剪得“囍”,加上親戚朋友同事送的一堆暖壺、鏡子、洗臉盆,那會兒還不興“隨份子”,家家戶戶條件都差不多,暖壺、鏡子、洗臉盆是結(jié)婚賀禮的“必備禮品”,誰家結(jié)婚都能收一堆。
我問媽媽,結(jié)婚就是一輩子大事,就沒有像樣點的儀式感嗎?
媽媽邊回憶邊說,記得那會兒最貴的家具就是爺爺從鎮(zhèn)上花了10元買了一張帶抽屜的桌子和樟木柜子,還特意請師傅騎著三輪車給拉回來的。最讓媽媽自豪的事就是爺爺還請了鎮(zhèn)上最好的木匠給她和爸爸的黑白色結(jié)婚照鑲了個框,媽媽至今還將這張照片掛在了家中顯眼的地方。媽媽告訴我那時候的婚禮都差不多是這個情況。
當時家里緊張,養(yǎng)頭豬宰殺補貼家用,過年才會買幾斤豬肉,平時都吃不到,更別想牛肉羊肉。有一次過年分到30元,買了2斤豬肉、4斤面和2斤雞蛋,還被婆婆訓斥不會過日子。一家五口人的衣服和鞋子,都是趁著媽媽休息時間趕制,后來我五歲的時候又有了弟弟,為了節(jié)省,媽媽把我的衣服縫縫補補又留給了弟弟穿,媽媽又撿老姨的衣服改改給我穿。一大家子節(jié)衣縮食,日子就這樣慢慢熬過來的。
姥爺去世早,是媽媽早早上班為姥姥分擔了經(jīng)濟負擔,也是媽媽一手操持了老姨的婚禮。老姨比媽媽小了整整一輪12歲,那個時代媽媽回憶說,“三轉(zhuǎn)”是結(jié)婚的“標配”;“三轉(zhuǎn)一響一提溜”是結(jié)婚“高配”。“三轉(zhuǎn)”是指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是錄音機;“一提溜”是照相機。照相機這東西還真不是一般家庭能有的。當時誰家結(jié)婚有了這些“家具”,那可是惹人羨慕,娶媳婦都很有面子的,只有家庭條件好的才置辦得起。那會兒流行鄧麗君,流行燙個爆炸頭,流行戴蛤蟆鏡、穿花襯衫喇叭褲。誰家要是有個錄音機總要提溜著到處“顯擺”,放著鄧麗君到處晃悠。那個時候在媽媽的操持下,老姨風風光光的出嫁了。
特別重視結(jié)婚儀式的媽媽為老姨操辦婚禮一點都不馬虎,那個時候結(jié)婚都興擺酒席了,一般婚禮酒席擺在院子里,也不會請什么廚師之類的,都是街坊鄰居來幫忙,吃的也都是家常菜、大鍋飯。一聲招呼鄰居上門,鄉(xiāng)親們幫忙貼對聯(lián)、放鞭炮、布置新房、搭建灶臺、洗菜做宴席,豐富實惠的流水席大家個個吃的肚皮圓。還有一個詞兒就是那會兒冒出來的——“湊份子”,那會咱們這邊還不怎么富裕,結(jié)婚隨禮都是你幾塊我?guī)讐K的湊,湊個整既好看也好記,然后大家一塊兒去吃席。老姨結(jié)婚的時候,家里添置了沙發(fā),我們家是80年買的電視機,第一臺黑白電視機,我記得特別清楚是“紅梅”,當時花了400元,總算是不用跑到別人家堵門看電視了,看了好幾年沒舍得換;老姨結(jié)婚的時候電視換成了“牡丹”,生活一步步變好了。
老姨還特意到城里照了當時比較流行的彩色婚紗照,那個時候媽媽說好是羨慕老姨,說自己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候。
改革開放三十年,媽媽開始給我操辦結(jié)婚,這時開始流行穿婚紗、西裝。媽媽那會還要保持風俗,堅持要我愛人坐著汽車把我從娘家接走,在酒店擺的宴席。媽媽給我們配備的嫁妝是從縣城購置的成套家具和電器,結(jié)婚照也是影樓里面當下最流行的。照媽媽的話說比起她們結(jié)婚當年,改革后的生活什么都不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改革開放四十年弟弟結(jié)婚,才真的讓媽媽大開眼界。用弟弟這一代人的話說,那叫彰顯個性,婚禮都要有個“主題”。擺完酒席待完客,他們小兩口還去度蜜月,這在媽媽那個年代真是想都不敢想。結(jié)婚照也極具特色,捏個鼻子、扯個耳朵,媽媽直說不像話。
以前媽媽常常和爸爸念叨,想著哪天才能夠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一轉(zhuǎn)眼,這么快就實現(xiàn)了,我們不僅住上高樓,電燈明亮,手機人手一部?,F(xiàn)在家里電視機都換了好幾臺,從最早的紅梅黑白電視機,到19寸牡丹彩色電視,再到21寸TCL到現(xiàn)在的55寸曲面液晶電視,變化的不只是電視機,還有舒適美好的生活。
媽媽還學會了網(wǎng)上購物、微信視頻、微博看世界,這不,衣柜里的裙子、背心、絲巾,都是網(wǎng)上買的,衣服質(zhì)量好,還送貨上門,既方便又快捷。還有陽臺上兩個發(fā)財樹,長得很精神,價格又便宜,都是網(wǎng)購的。媽媽常說,她們現(xiàn)在出門公交不僅免費,還有很多人爭搶著讓座,逛公園也不花錢,真是趕上好時代,真是享了福。
生活好了,媽媽和爸爸心心念的婚紗照也提上了日程,兩位老人想著65歲的時候補拍一張新時代的照片,放在40年之前那張黑白色照片的旁邊,作為新舊兩個時代的幸福對比??吹絻晌焕先藢ι畹臒釔酆蛯胰说年P(guān)愛,以及老人身體健康幸福,作兒女的我們無比安心。
爸爸媽媽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經(jīng)歷了貧窮困苦,也迎來了春暖花開,看著子女成家立業(yè),感受著社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們一家從心底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現(xiàn)在憶苦思甜,方能倍加珍惜眼前的來之不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