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因為“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因此,千年以來中國遵循“寧可亂吃,不可亂說”的古訓,雖然也有“病從口入”一說,但是,亂吃頂多吃出個病來,而亂說可就有牢獄之災,甚至殺頭株連九族之罪。平民不談政治,閑言莫論人非。中國人幾千年的古訓,成了阻礙民眾與社會、民眾與政府之間溝通的屏障。“言塞湖”曾桎梏著多少百姓的喜怒哀樂。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fā)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成為解放思想的先聲,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改革的整個進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了對新潮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樸實的人們逐漸變得新潮開放起來。年青人率先喊出“都八十年代了,你怎么還這么老土啊,讓我們穿著喇叭褲、牛仔褲來跳迪斯科吧”,在大街小巷唱出“吉米,來吧,讓我們手牽手,來跳跳迪斯科。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北京領改革開放之先風,“嘴”開始松動了,北京人解放思想就是從“嘴”上松動的。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國男子排球隊在爭奪世界杯排球賽亞洲區(qū)預選賽的關鍵一戰(zhàn)中,先輸兩局,奮起直追,扳回三局,終以三比二戰(zhàn)勝南朝鮮隊,取得參加世界杯排球賽的資格,北大同學徹夜游行,并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中國男排的勝利歡呼,隨后這一令舉國振奮的口號傳遍了全國。
如果不是因為北京上上下下都有一大批“敢于言,敏于行”的改革者、實干家,那么,有限的“優(yōu)惠政策”也不可能使中關村科技園“點石成金”。改革開放充分展示了北京人“敢于言,敏于行”的精神。中關村科技園是我國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試驗田,被譽為“中國硅谷”,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面旗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一個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qū)……北京人創(chuàng)造了數不清的第一,率先進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討論,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探索,充分表現了北京人“敢于言,敏于行”的思維特色;北京善于抓住國際、國內的各種有利時機,不斷增創(chuàng)新優(yōu)勢、實現新發(fā)展。北京人敢于打破框框和思想束縛,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自我超越,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北京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理論創(chuàng)新的熱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許多標志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都是首次在北京提出的,而正是有這些正確的理論成果的指引,北京改革發(fā)展才引領全國風氣之先,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合民意、順民情的民主追求,變成了北京各級政府官員了解百姓心聲,關心百姓生活,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途徑。北京媒體上的“讀者來信”版,成了廣大百姓“說話”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北京晚報的“讀者熱線電話”,成了連接市民的“心聲”。
通過媒體,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讓百姓參與政府管理,及時表達民意,溝通理解疏導,成了政府管理的平臺,也成了百姓的“尚方寶劍”。進入新世紀,北京市民服務熱線、行風熱線等“民生熱線”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生活中碰到問題,一個熱線電話搞定”。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因為有這些“民生熱線”便利多了。隨著網絡的發(fā)達,政府因勢利導,為百姓“放言”搭建更廣泛的信息溝通平臺。
如今,北京“市長信箱”“市民郵箱”“公務員博客”“政府之窗”“政務之窗”“社會之聲”比比皆是,特別是各大媒體24小時的“民生(聲)熱線”,注重誠信,做到形式與內容,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凸顯大智慧。這些頗具新意的施政管理理念和開放思想價值,使群眾有了“說話”的“地方”。一個時代的幸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幸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