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古代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早在西周時(shí)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于父”。《呂氏春秋·尊師》說“生則謹(jǐn)養(yǎng),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韓愈在《師說》中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古代對教師的尊稱很多,西席便是其中之一。為什么尊稱老師為“西席”呢?
古人席次尚右,右為賓師之位,居西而面東。家塾教師和官僚們的幕客,都稱為“西賓”,又稱“西席”,主人稱為“東家”。所以古人尊稱授業(yè)解惑之師為“西席”。
我國古代的禮節(jié),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賓兩種。君臣之禮,以南面(面向南)為皇帝一人獨(dú)尊之位,任何人不得篡其位,即南面稱尊,北面稱臣。主賓之禮則取東西向,主人出于對賓客的尊敬,自坐東位,即面西而坐;而讓客人坐西位,即面東而坐。西位為尊位。這在古籍中也多有記載?!妒酚?middot;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自己面東而坐在尊位上,藐視其他的軍吏,將夸夸其談、狂妄自大的趙括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妒酚?middot;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武安侯田蚡專橫跋扈,妄自尊大,他做了宰相后,“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xiāng),自坐東鄉(xiāng),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田蚡以漢相自居,連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也不放在眼里,自己面東而坐?!妒酚?middot;絳侯周勃世家》說,周勃厚重少文,不喜愛文辭學(xué)問,不拘禮節(jié),每次召見儒生和游說之士,他面向東坐著,很不客氣地跟儒生們談話,要求他們:“趕快對我說吧!”
由此可見,在室內(nèi)坐西面東是上座。古人將賓客和老師安排在坐西朝東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明代楊慎有“楊堤葉嶼迥相鄰,東主西賓意自親”的詩句。
清人梁章鉅在《稱謂錄》中說:“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shè)幾。故師曰西席。”漢明帝劉莊提倡尊師重道,明帝為太子時(shí),曾跟博士桓榮學(xué)過《尚書》,劉莊即位后,尊桓榮以師禮,甚見親重。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面東而坐,設(shè)置幾杖,像當(dāng)年講學(xué)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集合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以下百官和桓榮的學(xué)生數(shù)百人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大家請明帝講解,明帝謙虛地笑著說:“老師在座,不必問我。”桓榮這時(shí)年已逾80,常常生病不起,明帝親自派太醫(yī)去為其治病?;笜s壽終,明帝親執(zhí)弟子禮,作孝服為其舉哀。明帝這樣做當(dāng)然是出于師生之誼,然而更重要的是為天下樹立表率,向社會倡導(dǎo)一種尊師重道的風(fēng)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