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中國籃球協(xié)會在北京龍?zhí)豆珗@附近找到一處新的辦公地點。一排平房,原來是家餐廳,沒有寫字樓為伴,也沒掛個牌子,常在公園里遛彎的街坊似乎也沒意識到這里的新主人是誰。坐在簡單裝修的辦公室里,姚明覺得“挺接地氣”。他說:“我還想把門換了。”現(xiàn)在的辦公室是木門,他打算換成玻璃的,里外通透,“感覺更開放,對別人來說有一種‘歡迎’的意思”。
2018年,姚明38歲。他是這些年流行語境里的第一代“80后”。這個“80后”見過了大場面、經(jīng)過了大陣仗,如今又挑起了大擔子。他是這個時代醒目的人物,不僅因為超拔的身高和球場上那些叱咤風云的時刻。某種意義上,姚明已經(jīng)成為一個包含著諸多意味的符號——賽場傳奇、中外交流、體育改革、社會公益……每個符號于他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不斷的角色切換中,每次展開的故事都足夠生動。
開放
姚明在辦公室里喜歡放點音樂,有一陣子單曲循環(huán)著《速度與激情7》里傳唱最廣的那首片尾曲《See You Again》。聽歌放松,這是球員時代留下的習慣。音樂已經(jīng)成為他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融入的背景,他則是中國運動員里將中國和美國兩種文化背景妥帖融合的典范。
今年的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NBA),休斯敦火箭隊一路殺進西部決賽。盡管姚明已經(jīng)離開這支球隊7年了,但他的影響力從未遠離。2017年初,火箭隊還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球衣退役儀式,在球隊歷史上,迄今只有六位球員擁有這個殊榮。當年,他為這支球隊贏得了無數(shù)中國球迷,至今,中國球迷還對火箭隊抱有一份特別的情感和關注。
同樣,在美國人看來,姚明帶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性格和他在球場上的高光時刻一樣充滿魅力,他在球場上的一舉一動,球場外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間都傳遞著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成為中美文化溝通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在NBA打球時,姚明兩次登上《時代周刊》亞洲封面,兩次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將他稱作“中國對美國最大的單筆出口”,顯然,這個大個子屬于“軟實力”的出口范圍。另一位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則在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中說:“我想借用中國籃球明星姚明的一句話,無論是球隊新隊員還是老隊員,都需要時間彼此適應。這次對話,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達到姚明的標準。”
姚明征戰(zhàn)NBA的九個賽季,正是新世紀頭十年。中國加入WTO,加速了與世界在經(jīng)濟層面的交流。但即便人們已生活在地球村中,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依然比經(jīng)貿(mào)交流更富挑戰(zhàn)性和多樣性。因此,當普通美國老百姓看著這個中國大個子在他們最熟悉的NBA賽場上搏殺,文化間的阻隔在一種彼此都能欣賞的方式中被消減。他們還看到了這個中國小伙子帶來的幽默、謙虛、克制和寬容,這在“肌肉叢林”的NBA中猶如一股清流,獲得了特別的好感。
借助籃球這樣的“國際語言”,姚明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在將他的母體文化向世界推廣。所以,即便他已從NBA退役多年,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來自于他在文化層面產(chǎn)生的影響——超越了比賽的勝負,成為時代的注腳。
2011年,姚明在上海舉行退役發(fā)布會時曾由衷感慨:“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和價值。”以姚明為代表的中國優(yōu)秀運動員登上廣為世人認可的舞臺,展現(xiàn)的正是一個開放中國的形象與氣度。
而越是向世界出發(fā),姚明內(nèi)心的根也扎得越發(fā)堅實。“中國不是哪個個體去代表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應該發(fā)掘更多的閃光點去完成中國這個詞。”在大洋彼岸闖蕩多年的經(jīng)歷,越發(fā)催生了姚明這樣的意識。開放與寬容的力量成就了他,更是這個改革的時代孕育出的力量。
堅韌
雖然少年時最早練習的不是籃球,但姚明的家庭背景和個人條件,注定他最終要與籃球結(jié)緣。雖然他除了身高超群外,其他身體條件難言有多少天賦,但他用不懈、堅韌、自律去提升自己,成為中國籃球史上迄今成就最高的球員,開創(chuàng)了屬于他的籃球時代。17歲他初登中國男籃聯(lián)賽(CBA)賽場時,一場球被撞了15個跟頭。最終,他帶領上海東方隊在2002年拿下了冠軍。22歲初登NBA賽場時,第一場球只得了零分兩個籃板,在旁人等著看“狀元秀”笑話的眼光中,他最終讓不看好自己的NBA前球星巴克利親了驢屁股。2008年奧運會上,他又帶領中國男籃殺入八強……
賽場的風云激蕩,都被封存在記憶中。2017年2月,姚明回到休斯敦參加了自己球衣的退役儀式,他的11號球衣從此高懸于球場上空。上一次休斯敦舉辦盛大的球衣退役儀式時,他還是新秀,那是剛剛參加新秀賽季的第七場球,火箭對陣西雅圖超音速,巴克利在電視上說姚明這輩子單場恐怕永遠得不了19分。那時的姚明再有心氣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的11號會和火箭隊史上最著名的幾位球星并排掛在一起。
球衣退役儀式上的演講依然不乏幽默,開場就是“我再也不可能和火箭簽個10天的短合同了”。但姚明的內(nèi)心澎湃萬千,以致語帶哽咽,紅了眼眶。這份充滿了細節(jié)又滿溢情感的演講稿是他自己寫的,就在飛往休斯敦的航班上,“大概寫了半個小時吧。用中文寫的,寫完了又在腦子里用英文過了一遍”。
所以,他站在球場中央拿的那張紙,是一張中文演講稿。他自己做自己的同聲傳譯,無縫對接。如今這種自然流暢的轉(zhuǎn)換,就像他在中國和美國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游刃有余那樣??墒乾F(xiàn)在有多自如,你就能憶起當初他在兩個遙遠的國度、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里奔走得有多辛苦。
姚明是個念舊的人。2011年他在上海舉行退役儀式時,特意將當年剛到美國時的翻譯潘克倫請來擔任同聲傳譯,他說那是為了給大家?guī)硪恍嘏幕貞洝T谛菟苟氐那蛞峦艘蹆x式最后,他也講了一樁舊事。新秀賽季,他第一次在海外過春節(jié),隊友們知道了中國有發(fā)紅包的傳統(tǒng)習俗,每人給他準備了一個紅包。但姚明發(fā)現(xiàn)每個紅包里只有兩美元(在美國文化里,兩美元寓意幸運)。他跟總經(jīng)理道森開玩笑說,“你應該放10美元,不應該只有2美元。”道森也打趣回應,“你知道球隊有工資帽吧。”姚明的錢包里一直有曾經(jīng)的一張兩美元,“因為我知道無論我去到哪兒,只要有它陪伴,我的家就在那里。”
很多人好奇,姚明還真帶著那時的兩美元?
這時,姚明就會從他的錢包里拿出一張折得皺巴巴的兩美元,展開來,很認真地說:“看,這就是其中的一張。”
公益
很多人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那個場景,姚明高舉國旗走在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前方,他的身邊,是來自汶川災區(qū)的9歲小男孩林浩。一個民族經(jīng)歷的苦難和輝煌都烙印在記憶中,成為生生不息的力量。汶川地震后,姚明是捐款最多的體育明星,他始終惦記著汶川的孩子并持續(xù)不斷地施以援手。對他來說,做公益慈善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我去NBA的第一年,第一個圣誕節(jié)。趕上了球隊做公益活動,用咱們的話說就是送溫暖”,對于姚明來說,這還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我記得很清楚,去一個貧困家庭,男主人是個盲人。有人對他說,姚明來了。他說,噢!是真的姚明?我說,是。他說,能讓我摸一摸嗎。他摸我的時候,手在發(fā)抖,他真的很高興。那個時候我覺得,原來我的價值這么大,可以讓他們一家過一個很開心的圣誕節(jié)。”
用公益事業(yè)去溫暖別人,哪怕一個家庭,也有別樣的快樂和滿足。這讓姚明對生活的色彩多了份理解。“其實對于心靈來說,這是一種互補。”
2010年,姚基金慈善賽在北京舉行時,姚明還未退役,他坐在一群來自四川的孩子中間。場上,中國男籃和美國明星隊正在較量,雖然他不用出現(xiàn)在比賽中,但依然是這場比賽真正的主人。“慈善活動這些事,無論是哪里的球員,不論是誰參加,都會有回報。”這是姚明的感慨。如今,已經(jīng)有數(shù)萬名青少年在姚基金援建的希望小學中學習成長。2012年,姚基金又開啟了“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項目,為數(shù)十萬名青少年提供學習籃球的機會,讓籃球為孩子們的成長帶去快樂和健康,“從這個角度看,籃球只是個載體,公益才是主體。”
現(xiàn)在,姚基金慈善賽已經(jīng)成為中國體壇最大最規(guī)范的慈善活動,“十年前由我和納什發(fā)起的這一比賽,更多的是一種激情。十年之后,更多的是基于一種理性和責任。”2017年,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的比賽中,姚明這樣表達他對公益事業(yè)的理解。
成就、名聲、社會形象……無論從哪個方面衡量,姚明都是中國體育界屈指可數(shù)的人物。而如何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回報社會,姚明的做法表明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姚明的成功,固然是通過籃球去體現(xiàn)和發(fā)揚,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首先實現(xiàn)的,是一個將愛裝在心間的普通人的成功。
改革
姚明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初見他的人自然會驚嘆他的身高,但很快會為他的談吐和見識所折服。球商和情商同樣出類拔萃,姚明的這種能力,奠定了他“姚式風格”的基礎。
“如果有了成績,我愿意退后一點;出了問題,當然我來面對。”體育改革風云際會,2017年3月,姚明擔任新一屆中國籃協(xié)主席,籃球的接力棒交到了他的手上。“成人達己”是他的施政策略之一,“改革是增量改革,先把蛋糕做大,而不是急著重新分蛋糕。”
從CBA到NBA再回歸中國籃球,從運動員到管理者,這些年,姚明的身份在變化中更為多元,他的視野更廣,思考更深,他對體育改革有強烈的期待。2013年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后,他的新身份也幫助他為體育改革發(fā)出更有力的聲音。取消賽事審批等改革舉措,就與他的呼吁有著直接關聯(lián)。
姚明懂得尊重歷史,也更愿意去探索如何創(chuàng)造未來。
比如,如何看待體育舉國體制,他說:“過去舉國體制對我們的一些項目拿到金牌幫助很大。但在發(fā)展方式上,有些項目并不是那么適合。其實過去的方法、現(xiàn)在的方法,都是在探索。哪一種方法更適合未來的潮流,要看新形勢下如何處理社會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怎樣能調(diào)動各自最有效、最具優(yōu)勢的一面。”
姚明喜歡用比喻去闡明自己的想法。
比如,怎么理解政社分開這個聽著很“官氣”的概念,他說:“政府是整個社會最后一道保險。就像銀行的保險柜,如果每一次都用最后一道保險來處理事情,時間一長社會就有可能失去活力。錢全部鎖在保險柜里肯定不是辦法,所以要流動起來。”
“再進一步說,政社分工,政府要做的是保留最核心的東西,就像是外匯儲備負責兜底,也像個人理財,一部分錢放在銀行里不動,一部分拿出去‘冒冒險’,我理解這就是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具體到籃球改革上,有了一剛(政府)一柔(社會)這兩樣東西,我們的戰(zhàn)略回旋就會更大,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面對不同的問題。過去是一套人馬兩套牌子,時間長了就變成一個辦法,一個思路了?,F(xiàn)在我們則要去協(xié)調(diào)一種協(xié)會自治、善治的模式,形成新的良性循環(huán)。”
不管向哪個角色轉(zhuǎn)換,姚明不變的是保持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最近在看的是弗格森(英超曼聯(lián)俱樂部功勛教練)的《領導力》。”2011年退役時,他說,不管轉(zhuǎn)型是從政從商,首先都應該“從學”。他自己認認真真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念經(jīng)濟學本科。上學不只是為了拿個文憑,“我有強烈的愿望去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人生在不斷充實與收獲中前行,姚明對“獲得感”也有很深的感觸。“改革是讓更多人有獲得感。有些人追求金錢,也有些人更高一些,馬斯洛不是說人生有五層需求,你也不能說誰更高尚,只是不一樣吧。而且,我們?nèi)绻蛔非蟾邔哟涡枨蠖雎粤说蛯哟?,高層次也是空中樓閣,長久不了。回到改革的現(xiàn)實技術(shù)問題上,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得踏踏實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革是沒有盡頭的,現(xiàn)在我們在推動改革,可能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又需要被推動,這也有可能,因為時代在變化。”
初心
時代在變,不忘初心。
球場上,他曾和隊友們并肩拼殺,留下許多讓球迷難忘的激情時刻。現(xiàn)在,他要為中國籃球的未來下一盤大棋,不似賽場面對面的較量,更多事情需要在“舉輕若重”和“舉重若輕”之間拿捏。挑戰(zhàn)換了種形式,依然無處不在。
“1978年改革開放剛起步的時候,什么都沒有。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讓生產(chǎn)資料流動起來,去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才能走到今天。同樣,小到一個聯(lián)賽,要發(fā)展也要在流動性上做文章。找外援是通過增強同外部的流動性來彌補內(nèi)部人才的不足,根本之道還要激活內(nèi)生動力。”
姚明愛琢磨問題,探討概念,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表述里看出點新的意思。說起改革聚力,人們愛用“聚沙成塔”這個詞來形容,姚明卻說,沙子還是沙子,聚起來也是一盤散沙。一個龐大的金字塔,應該是無數(shù)“小金字塔”壘起來的。每個“小金字塔”都是一個獨立結(jié)構(gòu),內(nèi)部都能良性循環(huán),整體才能真正堅固。
很多時候,姚明還喜歡通過講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籃協(xié)每天中午的盒飯時間是交流的好機會。
有一回,他借著吃飯的話題,和同事們講了一個“螃蟹投資人”的故事——有個投資人想去江蘇做螃蟹生意,考察了好幾家,每家都請他吃螃蟹。吃螃蟹時旁邊會放一碗洗手水,用來去腥。這個投資人卻故意端起碗來就喝,顯得不明就里,旁人卻不好意思或不敢提醒他。直到有一家的老板說,這水是用來洗手的。最后,投資人就選定了這家。
故事說完,大家聽得都很開心?;氐睫k公室,姚明嘿嘿一笑,“這個故事也不是隨便講的。”
“俄羅斯方塊很多人都玩過吧,每個方塊都不一樣,最后組合到一起。我覺得有點像選人用人,一個組織,人要多元化一點,關鍵是怎么組合,要多看長處。”
“用什么衡量我的成功?我們大家努力干,有一天中國籃球出現(xiàn)新的標志性人物時,大家忘了我。我覺得就是最大的成功。”
姚明常說,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其實,我們更應該說,感謝無數(shù)個姚明推動這個時代不斷走向偉大和進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