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全黨同志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2017年10月18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次全國大表大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主題報告中開宗明義:“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習(xí)近平總書記講話擲地有聲,振奮人心。“初心”“使命”遂成時代熱詞。目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各種“初心與使命”剖析文章不斷見諸報刊網(wǎng)絡(luò),見仁見智。然要剖析清楚,筆者認為以下六問,是繞不過的關(guān)卡。此六問是:
何謂初心和使命?
何謂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
何謂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何要抱有如此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實現(xiàn)得怎么樣了?
若未完全實現(xiàn),何時才會完全實現(xiàn)?
何謂初心和使命
“初心”,一般解釋是指做某件事、某項工作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初”,從衣從刀,裁剪衣服的開始,即事物的起始、源頭。“心”,五臟之一,以五行論之,屬火臟,居胸之正中,主思維、智慧。由是觀之,“初心”即萬物起心動念的初發(fā)心。
“使命”,解釋很多,命令、責(zé)任,奉命出使之人、使者所奉之命令,不一而足。筆者以為出使時所擔(dān)負的職責(zé)、所接受的命令意最為靠譜。“使”,古意為疾速,引申為疾速行走之人。出使之人,君命在身,焉能不疾。“命”,從口從令。令,號令,從口出,多為君上發(fā)之。君令,又稱天命。天命如山,職責(zé)不可謂不重大。“使”“ 命”二字,合二為一,言責(zé)任,則更具威儀感、神圣感。
“初心”最早見諸何典籍。世人或謂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其卷第十七有“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其卷第十九有“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或謂出自華嚴宗四祖澄觀法師《華嚴經(jīng)疏鈔》“初心為始,正覺為終。”或謂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畫彌勒上生幀記》“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
此等見解,雖有道理,實不盡然。佛教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我國,至今亦不過2000多年光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此之前,關(guān)于“初心”“使命”類似論述載諸典籍者應(yīng)該還有。
《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xùn),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尚書》,上古之書。既不知所作者何人,亦不知成書年月。其文字古遠,佶屈聱牙,晦澀難懂。此段中,“厥初”“厥終”卻不怎么晦澀,與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始終已經(jīng)很相近了。“厥初”指原來的“初心”。“圖惟厥終”,圖的就是始終如原來的“初心”。
此文之后的是《尚書·咸有一德》,講的是商湯宰輔伊尹教導(dǎo)商第四帝太甲如何當(dāng)好帝王,指出“一德”標(biāo)準,是做好帝王應(yīng)有標(biāo)準。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zāi)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私椣韧踔?,永厎烝民之生。”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既振聾發(fā)聵,又循循善誘。一德,即純一的德,標(biāo)準是惟賢愛民。帝王如有此德,江山定會長久,百姓定會安寧。這種純一之德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初心和使命已經(jīng)很相近了。讀這些文字,是否感到意味深長。
說完《尚書》,再說《周易》。
《周易》與《尚書》一樣,是中國最古老的書;但《周易》與《尚書》又不一樣,是中國最奇妙的書。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把《周易》說清楚。在儒家眼中,《周易》是群經(jīng)之首;在道家眼中,《周易》是三玄之一。其學(xué)理既關(guān)乎天地運行,亦關(guān)乎個人榮辱,更關(guān)乎家國興衰。上至帝王將相,中至才子佳人,下至販夫走卒,無不關(guān)注、研習(xí)《周易》?!吨芤住酚袥]有關(guān)于初心和使命的內(nèi)容呢?若從字面看,沒有;若從思辨看,有。
《周易·乾卦第一》:“乾為天(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龍是天上神物,龍道即天道。這段文字,說的就是“天道”。天道在人,象征的就是“君道”。龍,行云施雨,萬物因之生生不息,偉大、崇高、陽剛、健美。“勿用”時就抱有此初心,“飛天”時就施展此初心,雖高“亢”而不悔,誠屬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之典范。
《周易》承接中國儒、道兩家。中國儒、道兩家對初心和使命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儒家代表人物是圣人孔子,亞圣孟子,其經(jīng)典著作當(dāng)推《論語》《孟子》。
《論語·學(xué)而篇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傳統(tǒng)的解釋是:謹慎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dǎo)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
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種理解:“終”是最終的果,“遠”是很遠的因。慎終追遠,指的是要得到好的最終結(jié)果,就一定不能忘記剛開始的那一善念恒心。有了這一善念恒心,社會自然會和諧安寧,民風(fēng)自然會厚重質(zhì)樸。
孔子的善念恒心是什么呢。是天下蒼生盼望的“大道”?!抖Y記·禮運·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有志焉”即內(nèi)心深懷向往,亦即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初心,初心若看得神圣,決意為之奮斗,便是使命了。那么,我們要進一步問,孔子心中向往并決意為之的“大道”是什么呢?是“大同”?!抖Y記·禮運·大同篇》接著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天下為公”,“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等等,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要通過“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去努力實現(xiàn)的“好的教育、好的醫(yī)療、好的工作、好的養(yǎng)老、好的保障”,是否有些相近了。只不過孔子講得更文雅、更深沉些。
當(dāng)然,孔子的善念恒心也包括:“政者,正也。”“節(jié)用而愛人。”“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朝聞道,夕死可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論述可能有點間接,孟子的論述就很直接了。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对姟吩唬?lsquo;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大人”,德行高潔、人格偉大之人。“赤子”,赤條條剛出生之子。“子”者,此處指嬰兒。嬰兒之心,無瑕,率真、淳樸,是世界上最高尚、最純潔、最美好、最質(zhì)樸的心。在孟子眼中,高潔之人自然不失嬰兒之本真。赤子之心后被引申為忠誠愛國、救民濟世之心。
孟子又進一步論述人皆有“惻隱之仁心”“ 羞惡之義心”“ 恭敬之禮心”“ 是非之智心”,此四心,皆為人之初心,養(yǎng)好了,守住了,就會有美好的品德,美好的前途、美好的結(jié)局。故《詩經(jīng)·烝民》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孟之后,歷代名儒都有關(guān)于初心和使命的論述,其中最有名是北宋的兩位大儒。
一是理學(xué)開山鼻祖湖南的周敦頤周濂溪,其《通書》有:“學(xué)顏回之學(xué),志伊尹之志。”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學(xué)圣人治理天下的大學(xué)問,學(xué)宰相做為天下蒼生服務(wù)的大事情。
一是關(guān)學(xué)的開山鼻祖陜西的張載張橫渠,其最有名的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其人能為天地立心,當(dāng)然亦能為萬民立心。能為萬民立心,當(dāng)然亦能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初心,可以說天地之間無以復(fù)加的大美初心,故譚嗣同高呼“不知張子,又烏知天?”良有理也。
關(guān)于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士大夫階層的初心,我們還可以說很多,如: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戴叔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
李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鄭思肖:“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
于謙:“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袁崇煥:“莫愁身后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夏完淳:“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顧炎武:“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王船山:“六經(jīng)責(zé)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楊度:“若要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徐錫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秋瑾:“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yīng)仗出群才。”
……
道家至上典籍當(dāng)首推《道德經(jīng)》,細讀此經(jīng),我們定能感受老子對初心和使命的重視。
《道德經(jīng)·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
《道德經(jīng)·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指的是道德涵養(yǎng)渾厚之人,如初生嬰孩一樣。毒蟲螫不了,猛獸傷不了,惡鳥搏不了。他們善始善終,干任何事情都不會失敗。道似水,居高而趨下,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現(xiàn)在談初心和使命,道家學(xué)說其實很有借鑒意義。
先賢大德是如此重視初心和使命,百姓又怎樣呢?
《詩經(jīng)》,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有很多百姓對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詩經(jīng)·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善始的,焉能善終。故我們常說,要善始善終,始終如一。
又如《增廣賢文》:“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fù)小人心。”
小人心,好不好,不好。反反復(fù)復(fù),不能一以貫之,難成大事,難結(jié)好果。
所以,我們研究初心和使命,一定要返回到傳統(tǒng)文化里,這樣才能研究出大境界、大底蘊。
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三家對初心、使命的論述,表面上看起來大不同。儒家的初心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心,佛家的初心是圓滿清凈平等自覺覺他的心,道家的初心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心,其實說的是同一個心:利人的心,不是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