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上古之書。既不知所作者何人,亦不知成書年月。其文字古遠,佶屈聱牙,晦澀難懂。此段中,“厥初”“厥終”卻不怎么晦澀,與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始終已經(jīng)很相近了。“厥初”指原來的“初心”。“圖惟厥終”,圖的就是始終如原來的“初心”。
此文之后的是《尚書·咸有一德》,講的是商湯宰輔伊尹教導商第四帝太甲如何當好帝王,指出“一德”標準,是做好帝王應有標準。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私椣韧踔?,永厎烝民之生。”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既振聾發(fā)聵,又循循善誘。一德,即純一的德,標準是惟賢愛民。帝王如有此德,江山定會長久,百姓定會安寧。這種純一之德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初心和使命已經(jīng)很相近了。讀這些文字,是否感到意味深長。
說完《尚書》,再說《周易》。
《周易》與《尚書》一樣,是中國最古老的書;但《周易》與《尚書》又不一樣,是中國最奇妙的書。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把《周易》說清楚。在儒家眼中,《周易》是群經(jīng)之首;在道家眼中,《周易》是三玄之一。其學理既關(guān)乎天地運行,亦關(guān)乎個人榮辱,更關(guān)乎家國興衰。上至帝王將相,中至才子佳人,下至販夫走卒,無不關(guān)注、研習《周易》?!吨芤住酚袥]有關(guān)于初心和使命的內(nèi)容呢?若從字面看,沒有;若從思辨看,有。
《周易·乾卦第一》:“乾為天(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龍是天上神物,龍道即天道。這段文字,說的就是“天道”。天道在人,象征的就是“君道”。龍,行云施雨,萬物因之生生不息,偉大、崇高、陽剛、健美。“勿用”時就抱有此初心,“飛天”時就施展此初心,雖高“亢”而不悔,誠屬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之典范。
《周易》承接中國儒、道兩家。中國儒、道兩家對初心和使命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儒家代表人物是圣人孔子,亞圣孟子,其經(jīng)典著作當推《論語》《孟子》。
《論語·學而篇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傳統(tǒng)的解釋是:謹慎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
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種理解:“終”是最終的果,“遠”是很遠的因。慎終追遠,指的是要得到好的最終結(jié)果,就一定不能忘記剛開始的那一善念恒心。有了這一善念恒心,社會自然會和諧安寧,民風自然會厚重質(zhì)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