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宮走出來的自然博物館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從故宮走出來的自然博物館

暑假逛逛北京自然博物館對孩子來說是件樂事。這座60多年前從故宮走出來的博物館,用珍貴的生物標本、自然展覽、科普課堂增強了青少年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開拓了公眾了解自然和歷史的視野。

1

在向科學進軍號角聲中興建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關(guān)注,首先整頓的就是當時勉強維持的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隨后,籌建一批新博物館的決議被提上日程。

1951年3月,經(jīng)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準,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組建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次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辦公地點就設(shè)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nèi)的文華殿、傳心殿和清史館,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裴文中擔任主任。與此同時,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fā)文向全國征集標本和展品,并從各地抽調(diào)業(yè)務(wù)與行政人才。

如此大手筆的行動,是為了建立一座“中央自然博物館”,填補全國在這個領(lǐng)域的空白,使公眾有一個自然科普基地和科研基地。差不多同一時期,北京天文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也相繼籌建和誕生。

1954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的首個展覽《全國礦產(chǎn)資源展》便是在故宮文華殿舉辦的,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guān)注。

1956年,在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中央自然博物館在天橋動工興建。這個中央三層兩翼兩層的大樓東鄰天壇,西對天橋劇場,共8000多平方米,內(nèi)設(shè)14個陳列室和保管室、美工室、講演廳等。(1956年12月4日《北京日報》1版,《中央自然博物館在天橋興建》)

1959年1月,中央自然博物館對外開放,歷史學家郭沫若題寫?zhàn)^名。為慶祝此事,郵電部還專門發(fā)行了特種郵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原先的工作人員和存放在故宮的展品也全部遷了過來。

3年后,這座備受重視的博物館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由古生物學家楊鐘健任館長,主要從事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lǐng)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此時,博物館已陸續(xù)開辟了古生物、動物、植物、植被4個陳列室,全部展陳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陳列標本共5000多種。(1962年3月1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建館》)

199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被評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

青少年學習生物的第二課堂

上世紀60年代,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就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那些古老的化石像支奇妙的畫筆,給參觀者繪出一幅生命發(fā)展的歷史長卷。(1961年6月28日《北京日報》2版,《漫游在五萬年前的世界上——自然博物館古生物陳列室參觀記》)

北京市許多學校把這里當作生物教學的第二課堂,館方也積極配合各學校生物課程的直觀教學。據(jù)1965年7月15日本報報道,兩個月時間里,該館先后接待了140所中學35000多人次的學生。

在科學的熱潮中,本報也成為了自然博物館的科普陣地。讀者馬小辰寫信詢問:“報上刊登過不少發(fā)現(xiàn)古代生物化石的報道。這當然是很有趣味的事。不過,我不明白,研究這些東西,究竟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此,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組以近千字的篇幅在本報刊文作了詳細回復(fù),其中提到:“研究恐龍和其他生物化石,不僅有趣,而且很有意義……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存著不同的生物,通過生物死后變成的化石可以了解古代的地理、氣候等自然面貌,成為滄海桑田的見證人。研究化石,還可以證明,生物是進化來的,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新的例證……”(1965年8月20日《北京日報》3版,《研究恐龍有什么用?》)

那個年代,自然科學知識的大眾普及程度遠不如今天,但對于各種各樣的問題,自然博物館總是認真作答。這類科普文章也長期占據(jù)著本報的重要版面。

責任編輯:葉其英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