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七零后,近四十八年的生長歷程深深淺淺、多多少少地也讓我經(jīng)歷了幾大時代的變遷和重大變革,其中感受最深,和千千萬萬中國同胞心心相念的就是改革開放。就像《春天的故事》這首歌中唱到的那樣,那真是一個春天,國家領(lǐng)導人英明的舉措讓祖國大地春意盎然,春風習習,溫暖著神州大地,溫暖著每個國人的心田。舉國上下,投入到翻天覆地的改革大潮中,人們干勁十足,各行各業(yè)成績顯赫。國家富強了,家鄉(xiāng)變美了,人民更幸福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京西門頭溝的普通公民,一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我在震撼感嘆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建筑、農(nóng)業(yè)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時,更深更多的是親身體會到身邊的變化。
家門口的黑水溝
我家住在東辛房地區(qū),一條防汛的水溝從最西邊的圈門里直通河灘地帶。過去,它不僅排洪防澇,煤礦的地下水,人民的生活用水都排在這里,黑、臭成為它的代名詞,被人們譽為“黑水溝”,除了我們這些不懂世事的小屁孩愛在里面玩,其他人都躲著走。大雨季節(jié),滿滿的污水常常漫上橋梁,漫上馬路,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多安全隱患。自改革開放以來,治理環(huán)境成為一項重點工程,煤礦停產(chǎn)了,黑水溝也在政府的大力治理下煥然一新,分階段的劃分,排入口的巧妙設計,月牙燈的點綴,周邊植被與漢白玉欄桿的襯托,儼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閑暇時間,三三兩兩的人們走在河邊,談笑風生,鍛煉身體,處處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溫暖的畫面。
棚戶區(qū)不見了
很多人都知道,門頭溝區(qū)以前盛產(chǎn)煤礦,地下大都是挖煤時留下的坑道。別說居住的平房好不好,單說這個塌方、滲水等就成為困擾人民生活的一大問題,用“生活在不安中”描述人們的心情也不為過。記得有一年夏季暴雨連連,正在上班的我就接到父母家來的電話,家里的后墻被沖塌了,雨水攪著污泥大石沖進家中,爸爸受了傷,家中設施用具全部毀之一旦……想到此,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刺痛著我的心。我的小家雖還算堅固,但每次收拾屋子時,鋼琴背后,床邊兒,大衣柜里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霉變的綠毛……潮濕的環(huán)境令人寢食難安。隨著改革的步伐大力邁進,棚戶區(qū)改造成為市級重點工程,我們都搬離了原來的低矮平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用老婆婆的話說:這輩子做夢也不敢想呀!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樓房,感謝共產(chǎn)黨!
媽媽的消費觀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中,最勤儉節(jié)約、持家有方的就屬我老媽了!以前媽媽給我留下的印象可摳了,“小三子,去買三毛錢肉。”每當爸爸下班的時候,媽媽才會這樣招呼我,做完的菜也只給我這個老三吃上一小口,我那兩個姐姐可就可憐了,只剩聞味的份兒了。每年新年前,媽媽就會到舊品收獲站搜尋輪胎、舊布等,清洗干凈后給我們做新鞋;買來布匹給我們做衣服。雖然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能穿上商場里買的新衣服,但是媽媽的“巧奪天工”不得不令我們折服。就是這樣的一位經(jīng)歷過困苦生活的老媽,在改革開放后日漸變好的日子里自身也悄悄的發(fā)生著變化。當然,勤儉依然是她的美德,浪費在她那里肯定行不通,可是對待身邊的親朋好友,孫男娣女她卻顯得很豁達。從外地遠道而來打工的同事,她請到家中,好吃好喝地招待;親朋中婚喪嫁娶的份子錢不用別人提示,她自己往上漲,還說,誰家沒有事呀,能多出就多出一點;在拆遷中很多家庭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的時候,作為大兒媳的老媽不貪不占,將拆遷款平均分給我的三個叔叔家。
改革開放,改了環(huán)境的面貌,提升了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變的是我們熱愛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愿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昌盛,永遠屹立在世界之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