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郭紅松
【中國故事】
作者說
活了六十多歲,如今已快奔“七”了,還覺得沒走出童年。小時候爺爺帶我玩耍時的情景,恍在面前。
經歷的憂戚事兒多,但得到的快樂也不淺。我要把它寫出來,也讓兒時伙伴看我如何還保持著那一份童顏。
社會發(fā)展得太快,我的童年和今日兒童無法比對,但我捋出的這些,是想讓今天的兒童大抵知道什么是勤勞,什么是良善,什么是勇敢——用心的孩子,是能夠感悟到的。
臭椿花兒香滿庭
五月的早晨,陽光明亮。董為起床,站花池邊撒尿。低著的頭這時抬起來問:院里啥味兒啊?
爺爺答:臭椿花味兒。
正說著,椿樹上的鳥兒飛離,灑下了花粒,落在頭上。
臭椿花開得正好,小米粒般金黃的花,躥在花梃上,發(fā)出柔和的光焰。那氣味便來自它,雖不濃,卻可感受到微苦、馨香的味道。
董為接著聞,告訴爺爺:好聞。
看董為此時樂意聽講,爺爺就向他傳授有關椿樹的知識。
椿樹原產我國,古書上記載,“樗”,就是臭椿的古稱。椿樹通身是寶。剛出的芽,焯了泡了做涼拌菜。秋天打籽兒了,樹上紅彤彤一片,景觀美好。把椿樹籽兒采集下來,既能夠榨油,也能夠做冷熱菜,上口時還聽一個響亮的名字“丹鳳眼”。它的木材結實,“老椿賽槐”是早有的說法,而且有花紋,可做名貴家具。
董為眼睛眨眨的,仔細地聽。忽又問道:“那它名字怎么有個‘臭’字???”
爺爺“唉”了一聲,繼續(xù)講:世上的事物,小孩子還不懂。有的名兒好,但中聽不中用;有的名兒不好,卻對人類有益。名聲有正有誤,怎么能一下子說得清啊。
董為微微點頭。
養(yǎng)兔
采兔食,是孩子的一項工作。
爸爸媽媽囑咐過了,他們也樂意而為。
山坡上,可以采到的兔食,種類非常多。嫰草,苦荬,刺兒菜,羊葉角,喇叭花秧,巧瓜秧,野豆苗,隨處可采。從樹上夠的,有榆葉,酸棗葉,桑樹葉,柳樹葉,洋槐花。
都是小行家。知道兔子愛吃啥,啥對兔兒有害。
羊葉角,是兔兒上等草食。羊葉角花初放,連梃兒帶花都是甜味兒,小孩子也愛吃?;ㄩ_得過度了,吃花兒嗆口,小孩子只得嚼梃兒。另樣兒美中不足,是無論它的葉兒、梃兒還是根,只要斷了,會流出黏稠白漿兒,染上手,過后變成黑點兒,不容易洗褪。趁鮮食可口之時,孩兒們先慰勞自己,山坡上有足夠儲備。
亞葫蘆苗,不要理睬。盡管它秧兒美,開粉白喇叭花,根嫩根白,可兔兒吃了會拉稀。
酸棗葉,也為兔兒預備,是兔子愛吃的東西。酸棗樹出葉了,很快開出小米粒一樣的金黃小花兒,就從花叢中揪葉。必得小心——注意不夠,挨刺扎。扎了手,生疼生疼。
“棗芽發(fā),種棉花”,是農田時令,也是兔食充裕之機。
圪針樹下,常躥出一墩墩圪針嫰苗。這些個嫩苗,軟軟的,雖然有刺,但不扎手。薅一把,挺過癮。
因為兔兒食好找,就有玩的空閑。男孩兒女孩兒必盡著性子玩上一番,方分散找兔食。
小筐籃滿了,晃噠晃噠,這是進家報功的憑據(jù)。旱土地,扭起一片黃土煙兒。
有圖像也在孩兒們頭腦中滾蕩:那兩只前爪蹬著兔欄,抖聳三片嘴兒的兔兒,正盼吃食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