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我家喜添“千金”,按照我和哥哥的約定,老馬家生女孩起名用“雪”字,與雪欣、雪枝、雪環(huán)三個侄女順序排列,起名雪梅。雪梅上小學、上初中,以及參加工作擔任音樂老師,她的成長之路,正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
1980年1月,二女兒雪冬出生,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兩個女兒小的時候,我和愛人帶她們去天安門參觀,看雄偉的天安門城樓,看寬闊的天安門廣場。天安門是祖國的象征,是全國億萬人民向往的地方,北京人去天安門看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出家門坐公交車就到了特別方便。在天安門觀禮臺前,我給小姐倆拍了合影,黑白照片一直保存在家里的影集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大女兒初中畢業(yè),正趕上朝陽區(qū)在雅寶路中學開辦“音專班”,目的是培養(yǎng)一批小學音樂老師,計劃招收四十名學生,可報考的學生有近四百人,經(jīng)過筆試、面試等環(huán)節(jié),女兒如愿所致,考上了“音專班”。當時,學校的鋼琴沒幾臺,為了女兒練習彈鋼琴,1990年夏天,我們請大弟弟仲啟托人幫忙,從北京鋼琴廠買了一臺星海牌鋼琴。那時候,市場商品匱乏,市面上鋼琴很少,有錢也很難買到,不象現(xiàn)在市場繁榮商品豐富,只要有錢,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另外,那時候,我和老伴每月工資也不多,東湊西湊才湊夠,這其中有我們把家里每年買的“國庫券”500元,兌換成了現(xiàn)金。花五六千元買鋼琴,真有點“小雞吃黃豆——強弩”啦!鋼琴買了,為了配套,我們一不做二不休,狠狠心,又花100多元買了一個鋼琴凳。星海鋼琴放哪兒???當時,我家四口人住十三平方米的平房,屋里的東西多,放不下怎么辦?為了能保證女兒練琴,我把屋里的三屜桌搬出來,弟弟屋里有點地方,送給他們用吧,屋里騰出地方放鋼琴。為了屋里能有一點空間,我每天晚上睡折疊沙發(fā),早上起床后把沙發(fā)疊起來。那時住房條件差,人均面積不到5平方米,比較擁擠,不像現(xiàn)在這么寬敞,現(xiàn)在我和老伴住近80平方米的樓房,人均住宅面積近40平方米,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那時候,我們居住在朝外二條113號平房大院,院內有八戶人家,我家添置了鋼琴,那還真是個“稀罕物”,我的父母和院里的王嬸、安二姐、楊大媽、小周、小尾巴、小琴子、二濤等人分別進屋“參觀”鋼琴,女兒坐在鋼琴凳上彈鋼琴,清脆渾厚的琴聲,給全院人帶來了歡樂。
1993年,女兒完成了“音專班”的學業(yè),畢業(yè)分配到朝陽區(qū)某小學擔任音樂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學工作。馬老師彈彈琴,小同學們唱唱歌,“我愛北京天安門”、“北京有個金太陽”、“北京的金山上”、“北京頌歌”等歌唱北京的悅耳動聽的歌曲,伴隨著女兒的每一天。一批一批的小學生,唱著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北京的歌曲,小學畢業(yè)上了初中;經(jīng)女兒輔導的學生,有的在學區(qū)、有的在區(qū)里獲獎;女兒曾組織指導的學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表演;女兒也多次獲得市、區(qū)級的多項榮譽獎勵。
1992年,朝外地區(qū)危改拆遷,朝外二條113號平房大院拆遷了,昔日溫馨和諧的、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大雜院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寬敞明亮的居民住宅樓,我家的鋼琴也上了樓。老街坊老鄰居搬遷上樓了,彼此的見面機會比較少了,但那種老街坊的情誼,始終沒有因拆遷而淡化,見了面還是那么的親熱。
家里有了鋼琴,誰都可以練練手彈一會兒,二女兒雪冬、外孫女曼曼有空就彈彈,有時看著娘幾個邊彈邊唱,我也禁不住加入進來。老伴喜歡唱歌,還經(jīng)常參加社區(qū)合唱隊活動,逢年過節(jié)穿上統(tǒng)一的服裝,給社區(qū)居民表演小合唱。外孫女更喜歡唱歌,在學校的演出中還擔任領唱。前幾年,為培養(yǎng)外孫小暢暢彈鋼琴,二女兒家花2萬多元買了鋼琴,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暢暢現(xiàn)在彈得挺好,還通過了中央音樂學院鋼琴2級考試。回顧三十多年前,兩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教她們唱歌的往事,心里還是甜滋滋的;看著昔日我給小姐倆拍的照片,感到還是那么溫馨,那么興奮??吹脚畠簭氖陆處煿ぷ魉〉玫某煽?,我不僅為她點贊,而且自己也感到特別的榮耀和自豪。大女兒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的教師。如今,她已在教師崗位工作二十五年了,我們衷心地祝愿她:頌祖國,傳播歌聲送歡樂;新時代,教書育人譜新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