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總說黨員光榮,但是到底光榮在哪里?我想我在玉樹找到了答案。”
——援建者張濤,寫在414玉樹地震八周年
從平地到高原,他克服的不只是海拔;
從廢墟到家園,他修筑的不只是墻瓦;
從請纓到堅守,他選擇的更不只是一份職業(yè)。
張濤,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玉樹災后重建項目經理部經理兼項目黨支部副書記,“414”玉樹大地震的援建者。
2010年6月16日,地震發(fā)生后的第63天,他從泉城濟南直飛海拔4000米的青海玉樹高原,奔赴援建第一線。三年間,他和同事們將自己的汗水灑在青藏高原腹地,把青年的力量書寫成社會的擔當。
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玉樹災后重建項目經理部經理兼項目黨支部副書記張濤在玉樹。本人供圖
天災無情,擋不住援建路
“當時我們開玩笑說,像有緊箍咒一直戴在你頭上。開始隱隱約約得疼,時間越久,反應越厲害。”在問及剛去高原時的反應時,張濤這樣描述他的感受。
玉樹平均海拔42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左右,早晚溫差高達20攝氏度。張濤到達玉樹的第一天,他面對的是觸目驚心的廢墟和自己150的血壓。胸悶、無力、劇烈頭痛,強烈的高原反應考驗著這支援建先遣部隊。
但援建工作,時間就是成本。沒有時間留給大家去調整心態(tài)。當天下午,張濤就開始了勘察部署工作。他知道,即使再困難,前往援建的腳步不能停。
當時,一個援建點距離玉樹州300多公里。因為對路況不熟悉,加之沒有信號,張濤和同事們找到援建點所在的村都很困難,只能憑借著多年的勘探經驗慢慢摸索。“有時候我在想,那個地方沒有任何信號,萬一我們都消失了,可能都不會有人知道。”嘴上這么說著,張濤依然帶領著隊員們翻山越嶺,心里難免有畏懼感。在災難面前,他們是援建者,也是帶來希望的人。
行路難,運送建筑材料和設備更難。為了保證施工材料和設備及時到位,項目部不得不把機器設備和建筑材料兩次卸載,拆卸機器和分散材料后用馬車、三輪車,甚至肩扛手抬,幾次倒運到工地。越野汽車只有小心翼翼后退或前進幾十米,才能勉強找到通過的地方,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道路之險讓有著十幾年駕齡的老司機都膽顫心驚,最危險的一次車輛側翻、打滑,一直到離懸崖一兩米的地方才停下來。
2011年10月3日,張濤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與死神擦肩而過。當時,距離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后重建現(xiàn)場指揮部確定的“三個確保”目標的完成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項目部依然面臨著繁重的援建任務,這是年度援建任務的最后時刻。為了保證解放折龍達城鎮(zhèn)住房項目施工的物資供應,他專程驅車下西寧與供應商洽談。
在途經青?,敹嗟臅r候,汽車因路面結冰打滑,大坡度道路致使車輛剎車失靈。為了躲避迎面駛來的車輛,司機猛打方向盤,使汽車接連翻滾了四次,最后翻停在了道路旁邊。
血漬染紅了方向盤和座椅,兩個人從翻車的驚嚇中慢慢回醒過來,開始從破碎的車窗往外爬。手忙腳亂地收拾完事故后,張濤不顧自己的皮外傷,先把受傷的司機安頓好,立即回到項目部繼續(xù)督戰(zhàn)居民住房建設。
保質量第一,建百姓安心房
三年的付出,換來了涵蓋醫(yī)院、學校、居民住房、公建和配套基礎設施等領域11個援建工程的竣工。
張濤(右)和援建同事在一起。本人供圖
在建筑面積達27.7萬平方米的土地之上,張濤帶領團隊在玉樹災后重建中奪取了多個之最:最大的民生工程州人民醫(yī)院、青海省建筑標準最高的紅旗小學、五個居民住宅項目1165套住房最先交付使用。
在張濤的對口援建村中,安沖鄉(xiāng)農牧民住房項目密切關系著藏族同胞的安家需要。
安沖鄉(xiāng)農牧民住房工程位于大山深處,尤其是布讓村,進村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山,穿越一條懸崖絕壁上的蜿蜒山路,遇到風雨天氣,道路變得粘稠難行。
援建初期,安沖鄉(xiāng)農牧民住房選址工作舉步維艱,需要支援隊逐村逐家溝通協(xié)調,確定選址和戶型。安沖鄉(xiāng)與中國建筑玉樹援建指揮部來回要6個小時,張濤和同事一進山就是一天。一天下來,張濤和同事們只能靠方便面充饑。
“村里沒有水,我們就做自來水入戶。村里的電帶不起設備,我們就自己運小型發(fā)電機。”為了讓孩子們早日搬入新校園,在玉樹州紅旗小學項目中,張濤帶領項目部邊施工邊設計,50天完成了紅旗小學的主體封頂,創(chuàng)造了新的“玉樹速度”。
在保證速度的同時,所有的援建項目更是以高標準要求,達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張濤表示,建就要建放心的房子。
援建隊做出的努力,百姓都看在眼里。在不斷的溝通中,張濤與村民逐步建立起信任。當看到老鄉(xiāng)們對入住新房子的滿懷期待,看到吉拉村村長龍仁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向往,張濤更加體會到援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激勵他必須以高速度、高質量來完成援建工作。
有次,龍仁找到張濤,反映村邊有條河,冬季河水經常夾帶著冰塊漫延到路上,影響出行。張濤了解后,主動提出免費為村里修建一道擋冰墻。這道1.6米高、200米長的磚墻,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漢藏友誼墻”。龍仁深受感動,拉著張濤,要結拜為兄弟。
舍家為公,源于精神支柱不倒
在玉樹援建的三年,張濤患上了胃炎、高血壓、右心室缺氧性肥大等疾病,即便如此,他仍始終堅守在項目施工一線。在偏遠的高山深處,住的,是陰冷潮濕的帳篷;喝的,是就地取材的河水,燒開了上面都漂著一層白沫;吃的,是氣壓不夠煮出來的夾生飯。面對玉樹災后重建的需要,張濤選擇了堅守。
張濤在玉樹。本人供圖
當時年輕強健的身體,幾年里一點點出現(xiàn)“后遺癥”。面對這些,他非常坦然。“以前我們總說黨員光榮,但是到底光榮在哪里?我想我在玉樹已經找到了答案。”張濤明白,共產黨員的光榮,就是在于奉獻,貢獻大于索取。
更令他感動的是,像他一樣的80后青年一代們,在援建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了對奉獻的理解,對社會的擔當。單位規(guī)定兩個月回家休半個月。但是各個項目工期近,任務量大,他們基本上都放棄了休假。為了早日讓百姓住上安心的房子,每一個人都是輕傷不下火線,都在抓緊一切時間,這已經成了張濤帶領的援建隊的“獨特氣質”。
三年時間,張濤回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對于當時僅六歲的兒子而言,相伴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家人生病,他也只能在千里之外干著急。高原氣壓低,夜里失眠,晚上的孤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每天支撐著他的只有早日完成援建、早日讓老百姓搬進新房的信念。他知道,他并不是一個人在奮戰(zhàn),他背負的是企業(yè)對于他的信任,他背后有國家的支撐,他更是孩子的榜樣和力量。
玉樹紅旗小學、安沖鄉(xiāng)農牧民住房、城鎮(zhèn)組團住房、玉樹州醫(yī)院、玉樹州行政中心……這些建筑的名字背后,是張濤帶領的援建兄弟的辛勤的身影和揮灑的汗水。
三江源頭大美玉樹,震后煥然一新的道路與建筑,更離不開像張濤這樣的援建者的奉獻與犧牲。
高原在張濤臉上留下的是高原紅,如同高原上盛開的格桑花,折射出心中的澎湃,是這個時代青年最新鮮、最健康的紅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