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就是閱讀,就是讀書。學校有推薦的閱讀書目,有量的要求,學生要去讀。
“聽”就是聽書,我們會把一些作家請到學校來和學生進行交流,談談他們的創(chuàng)作感受。讓學生和作家之間進行一些互動,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來講,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一個孩子喜歡一個人,想成為什么樣人的時候,我想其他都不是問題了。我們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們和這些青春榜樣、作家、名家近距離接觸,推動學生喜歡閱讀。
“說”就是開展一些讀書會,交流閱讀的感受、認識。閱讀的感受和認識要在相互碰撞過程當中,才能不斷凝練、提升。讀書交流對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另外,在交流過程當中,你讀了這本書,他讀了那本書,大家讀的內(nèi)容這么豐富,青少年就會產(chǎn)生一種好勝的心理:他讀了我也要讀,他讀了幾本我要比他讀得還要多,那么這也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和閱讀文化。
“寫”就是寫作。我們認為,讀書還要能夠有輸出。通過讀,我們攝入了很多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思想和認識,然后我們要能夠?qū)⑺鼈冞M行理解、消化、重構(gòu),還能夠輸出。這是讀書的又一種境界。學校開展寫作教學,就是希望學生要去寫;大量的閱讀,有助于學生去寫、去創(chuàng)作。我們有些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寫小說,還有學生出了文言文體的散文集。通過寫作還能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
“走”就是組織學生去游學,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能體會到書里所描寫的畫面,并將這些文字上升為自己的感受、認識。另外,在行走的過程當中,同學會有更強烈的讀更多書的需要。事實上,真正走向社會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讀的書太少了,了解的知識還非常有限,這會激發(fā)他們希望接觸更多書、讀更多內(nèi)容的愿望。通過“讀、說、聽、寫、走”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這是目前我們在開展的校園閱讀工作。
怎樣解決學生閱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主持人:剛才陳校長談到,雖然學校在校園閱讀方面沒少做工作,但是學生的閱讀效果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好。所以聶老師,請您來談一談怎樣解決學生“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聶震寧:陳校長剛才介紹的情況還是令人鼓舞的,但是為什么現(xiàn)在依然有憂思呢?我先說幾個數(shù)據(jù)。2008年,國家教育系統(tǒng)對全國44萬多所中小學進行過一次調(diào)查,其中只有26萬所有圖書館或者圖書室,也就是說只有52%左右,很多小學、中學,甚至高中都沒有。我們國家在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上明顯滯后,這是不利于中小學生閱讀的,這也是讓我憂慮的原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