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也迎來了新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對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出系統的理論闡述,尤其是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并提,形成“四個自信”,吹響了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前進號角,激起了人們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力,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揭開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收獲和進展,“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可以說,文化自信正在造就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的新時代,正在使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的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
傳播中國精神
人文精神的堅守是主流媒體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近些年來,熒屏出現的“國學熱”使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傳承走進了千家萬戶。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河北衛(wèi)視的《中華好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真人競技類節(jié)目,以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加之借助專家的文化解讀與現實分析,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漢字、成語、詩詞、謎語、民歌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背后的文化歷史蘊含與精神訴求,引導觀眾在真切感悟中華詩詞精髓、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又能引發(fā)對當下人生境界、生活趣味的思考,思接千載,古今融通,得到了良好的文化陶冶與精神洗禮。
近年來,由于政府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大力提倡,城市建筑也呈現出回歸傳統審美之趨勢,“中國風”在各地樓市悄然刮起。另外,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以及其中的民俗文化也在長時間遭到冷遇之后,近年來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繼承革命文化
傳承革命精神
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近些年,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繼承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如電視劇《海棠依舊》《北平無戰(zhàn)事》《換了人間》,還有電影《智取威虎山》《黨的女兒尹靈芝》等。以上作品只是近些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大批傳承革命文化精品力作的個案,透過它們我們看到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為繼承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塑造時代精神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根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必須切實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發(fā)展先進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央視播出的《出彩中國人》,通過講述一個個真實動人的奮斗故事,讓無數中國人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自信與勇氣,讓人們看到了當代中國人的智慧、堅韌與豐采,向世界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當代中國文化,傳達出了當代中國不屈不撓的時代精神。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點記錄故宮所藏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紀錄片所展現出來的文物修復工作者的精心、專注,切合當下流行文化當中“工匠精神”這一熱點,呼應今天國家意識形態(tài)對于“工匠精神”的提倡,而“工匠精神”背后更深遠的指向則是對牢固的中華文化及其文化創(chuàng)造的自信,內含著對更加成熟的充滿文化自信的國家形象的塑造。
還有根據93歲高齡的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大姐的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老阿姨》,讓我們看到了電影人對英模人物塑造的探索和突破。細細品味《老阿姨》,的確可以讓我們浮躁的靈魂得以凈化,牢記初心,不斷朝著信仰和理想的遠方前行。
無論是英模、工匠,抑或是來自日常生活憑一己之能而出彩的普通人,他們在平凡中鑄就偉大,身上都有一種可貴的品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與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人物不同,他們中很多人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驚世駭俗的事跡,但他們同樣有著英雄的血氣與精神,他們的英雄事跡由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構成,他們的精神在于他們代表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為先進的文化力量,代表著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