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論原則
創(chuàng)作經濟思想史的目的是“以史鑒今”,這就需要貫徹“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論原則。發(fā)掘和整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就是要通過對經濟思想發(fā)展脈絡的梳理,提煉出清晰的演進線索,為進一步指導我國經濟建設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學理論界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并指導實踐發(fā)展的過程。1978年以前,由于受到蘇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影響,我們始終沒有突破“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是產品經濟”這種認識。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社會主義經濟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首次突破了“市場”這一禁區(qū)。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一次將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
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提煉總結這一歷程得出的歷史經驗是: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形態(tài)演進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處在從商品經濟形態(tài)到產品經濟形態(tài)這一漫長的歷史過渡階段中,不可能完全、徹底地消滅商品和貨幣關系。社會主義需要培育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推動計劃和市場這兩種生產方式協同發(fā)展,促進生產力水平持續(xù)提高,從而為社會化大生產創(chuàng)造條件,以便在未來能夠實現私人勞動直接轉化為社會勞動,而不必再通過商品交換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從而進入“自由人聯合體”。這條歷史經驗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理論闡釋——“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擁有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還要求靈活地運用政府規(guī)劃和市場調節(jié)兩種資源配置機制,并推動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協調發(fā)展,這就是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方法論原則在發(fā)掘和整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過程中的生動體現。
辯證看待我國經濟建設中取得的成績和遭受的挫折,將其凝練升華為歷史經驗,有助于構建起完整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進而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推動這項工作,需要經濟學界和史學界攜起手來,深入系統(tǒng)地發(fā)掘和整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打造凝聚中國氣質、彰顯中國風格、飽含中國智慧的“中國經濟學”。
(作者:周紹東,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子課題負責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