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殘破”幣企圖瞞天過海
1996年,本市正式推廣無人售票公交線路。當年6月18日,全市第二批16條公共汽車、電車線路開始實行無人售票。(1996年6月20日《北京日報》2版,《又有16條公共電汽車實行無人售票》)
然而,無論是首批試點的7條線路還是第二批推廣的16條線路,都存在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票款里出現(xiàn)了“假冒殘破”貨幣。
由于無人售票是乘客自行投幣,車上一名乘務員既要監(jiān)督投幣又要為乘客服務,往往會顧及不暇。個別人難免乘機摻雜使假。有的投幣不足,有的用鐵片充硬幣,有的借此消化殘破票。當晚間收款員清款時,面對一堆殘幣,只能拼拼湊湊,修修補補,實在不行的只好棄之不用,造成一定損失。(1996年10月14日《北京日報》8版,《無人售票呼喚文明》)
后來,本市無人售票公交線路逐漸增加,但這種情況并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據(jù)本報2001年4月20日5版《無人售票公交車遭遇假幣困擾》報道,當時的24路車隊黨支部書記趙銀航向本報記者展示了逃票者投的“幣”:兩大塑料袋,一堆又臟又破面目全非的一元錢票子,或是半張,或是只剩一小條;一把內容豐富的硬幣,里面商場用的存包牌、老虎機吃的“角子”、鋼片等無奇不有;一沓“整齊”的5元、10元的票子,可惜是假的,里面有許多還是重號的……
為了使這些“幣”能夠瞞天過海,逃票者投“幣”時可謂煞費苦心。他們有的是把一張錢撕成兩瓣兒使,這次投一半,下次投另一半,投的時候把錢卷起來;有的是把錢折成一個三角形,外面一張五角的,里頭包的或是幾個一分硬幣,或是一塊水果糖,有時甚至是一張?zhí)羌?。也有人晚間乘車時投假幣,甚至把銀行收銀員練習點鈔的練功券投進去糊弄人。
那時候,24路無人售票車每天發(fā)現(xiàn)的假幣殘幣多時達十幾元,最少也有三四元,平均下來,每天因乘客投幣不文明造成的損失約有8元錢,占票款的千分之二點五。那些月票無效線路,每天的損失率更高。公交客運一分公司做過統(tǒng)計,他們的5條無人售票線路每年要因此損失兩萬多元。這樣算來,當時全市60多條無人售票車,一年就有近30萬元的損失。
公交IC卡取代投幣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上世紀90年代末,感應式公交IC卡應運而生。這種智能化的交通手段取代投幣后,解決了投幣乘車的弊病。
2006年5月10日,北京全面實現(xiàn)刷卡乘車。當年,全市無人售票線路由97條增加到113條,占單一票制線路的69%。隨后,公交部門又優(yōu)化線路和票制,將運營里程在17公里至18公里的公交線路納入無人售票范疇。(2006年6月6日《北京日報》5版,《無人售票線路增至113條》)
時至今日,投幣乘車的方式已成為歷史。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新華社、北晚新視覺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