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新媒體環(huán)境下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學術界越來越關注歷史問題研究,特別是黨史、軍史、國史方面的研究。歷史問題原本憑借檔案、史料的記錄,其結論是真實、客觀、清晰的。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卻往往假借“科學研究方法”之名,行反科學、反理性、反歷史之實。歷史虛無主義既不講究科學求真,也不講究人文求善,而是采用唯心主義研究方法,拋棄已有歷史研究成果,通過所謂微觀實證、新史料公布的碎片化手段孤立、靜止、片面地對待歷史,混淆歷史邏輯,為其所用地切換歷史場景,來質疑歷史共識。
眾所周知,歷史進程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tǒng)一,如何看待歷史及歷史人物,則反映了人們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一些歷史研究者或囿于個人情感,或為利益所驅使,或受敵對勢力挑唆等,不能理性、客觀、公正地研究和評價歷史。其錯誤歷史言論,混淆了客觀歷史認知,破壞了網(wǎng)絡空間環(huán)境,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因而,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綜合理性思維與人文情感,全面闡釋重大歷史事件決策過程及重要歷史人物影響深度,完善已有的歷史結論,就顯得十分必要且有價值。
一、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的錯誤及危害
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就是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和態(tài)度把握歷史史料的利用與取舍,來探索歷史問題的基本立場和總體觀點。它對史料運用與史學研究起決定性作用,是決定歷史研究科學與否、歷史結論正確與否的關鍵。歷史虛無主義者在唯心史觀的指導下,極度主觀地對待歷史。表面看,他們也打著“實證研究”的幌子,以歷史檔案揭秘和重新解構來吸引人的眼球,實際上他們解讀歷史的方法卻有很大的隨意性。一方面,他們有選擇性、目的性地研究歷史。“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同樣的現(xiàn)象不會反復出現(xiàn),在社會歷史中找不到客觀的規(guī)律,以一種單向思維否定歷史的客觀性與必然性。這種缺乏理性且極度隨意的治史態(tài)度,給媒介生態(tài)、輿論格局、話語環(huán)境帶來了直接而強勁的沖擊。歷史虛無主義開展歷史研究的方法具有反唯物史觀、反科學、反理性的特征,其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簡單性判斷。在史學研究中如果采納簡單性判斷極易混淆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往往導致瞎子摸象、以偏概全、一概而論的錯誤結論。比如,以革命中有流血、犧牲的現(xiàn)象,指責革命“造成社會的動蕩”“是對文明的破壞”,從而全面否定近代中國革命在本質上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動力。顯然,這種“告別革命論”對革命歷史作用的全盤否定,是片面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的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區(qū)別、相互對立的。但是,肯定和否定這兩個對立的方面又是統(tǒng)一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以對肯定和否定的辯證理解為前提。即任何判斷必定有所肯定或者否定,而不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歷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史為鑒,這讓我們在分析歷史事件與評價歷史人物時不應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堅持從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特別是對民族國家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來評判。
2.選擇性取證。歷史虛無主義者選擇性取證的原因在于其預設了自己的立場,然后開始尋找證據(jù),并且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jù),而對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證據(jù)就選擇性失明。因此,他們并不是完全虛無歷史,而是有針對性地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者選擇虛無的往往是正史、正能量,是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而不虛無的則是負面的反動勢力、錯誤思潮和它篡改的歷史、假象和暗流。比如,他們選取以扭曲、編造、杜撰的 “史料”“史實”為依據(jù),一邊大肆丑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形象,肆意貶低和矮化中國共產黨的抗戰(zhàn)貢獻;一邊熱衷于美化、拔高像慈禧、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樣一些歷史人物。他們對反動統(tǒng)治者、歷史的倒退者以及賣國者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而對領袖人物的歷史功績、革命建設取得的歷史成就等則盲目失明??梢?,歷史虛無主義者取證的都是利于其抹黑黨史、國史的證據(jù)。他們研究歷史多是基于主觀價值判斷,而不是基于歷史事實和取證規(guī)范。這是造成歷史是非被顛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夸張性概括。夸張性概括不但混淆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更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例如:以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某些失誤和曲折來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以毫無依據(jù)的揣測來全盤否定歷史人物等。他們憑借夸張手法,使歸納、推論完全脫離證據(jù)的歷史背景及有效范圍,無可避免地導致結論的荒謬與荒唐。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中,歷史分析法告訴我們歷史上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xiàn),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例如,歷史虛無主義者以補拍、擺拍來質疑雷鋒同志,說其是出于政治需要而編造出來的假典型。在這里,如果僅僅因為文本是事后制作就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性,明顯是別有用心的顛倒黑白。雷鋒同志作為好人好事的典型是有其真實依據(jù)的,人們只要對雷鋒照片形成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進一步考察,就會對其真實性予以肯定,而且,也能夠深刻領會雷鋒照片在過去和現(xiàn)在對人們的激勵作用。
4.主觀性臆斷。歷史虛無主義者在歷史情感上持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不是擴大心理分析法的適用范圍,就是采取孤證、偽證來推斷得出某個結論;不是假設前提條件推出某種結論,就是根據(jù)一些偶然性因素臆想歷史發(fā)展的某種可能。例如,“假設中國走改良道路”“假設中國不向蘇聯(lián)學習而向英美學習”“如果不打抗日戰(zhàn)爭”等。這些主觀臆想表明,理性主義史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早被歷史虛無主義者一筆勾銷了。他們所謂實證研究根本沒依據(jù)客觀史實情況,而是只憑主觀臆斷,完全違背了歷史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其實質只是形式實證、偽實證,既沒有遵循規(guī)范的科研方法,也缺乏對歷史深層規(guī)律的探索。他們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他們想要的歷史結論實際上是為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