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綜合之美
綜合之美源于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里的 “中庸之道”,特別講究對稱,是一種平衡、和諧的美,強調(diào)長幼有序、互敬互愛。
戲曲表演時,演員上場要走上場門,下場要走下場門,兩者是相互對應(yīng)的。在戲曲舞臺上還有“大邊”“小邊”之分,以舞臺的中軸線為準(zhǔn),從觀眾視角來看,左邊為大,右邊為小,這是由過去的舊禮俗制定的。過去的人家里有兩把太師椅,一般是老太爺坐在左邊,老太太在右邊,在戲曲舞臺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左邊是主座,右邊是副座。當(dāng)場上有兩個或以上的人物時,要區(qū)分長與幼、尊與卑、客與主。如果有客人來了,主人家要主動讓出大邊,坐到小邊,以示尊重。還有,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金鑾殿上的文武百官是怎么站隊的,一般都是文官在左,武將在右,戲曲舞臺上也這樣來體現(xiàn)。
演員的身段能表現(xiàn)出一種陰陽平衡的美。戲曲演員在表演時不會像生活中那樣直接,而是會先賣個關(guān)子。概括來說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比如說我需要向右邊指,就先往左邊走,然后眼睛再隨著手的動作突然騰地往右邊一指,這樣做可以把觀眾的神聚攏過來,也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京劇演員的亮相、架勢等身段動作還有很多高與低、左與右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希望細心的朋友往后在看戲時可以稍微留意一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