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銀行信用卡消費18869.36元,因綁定自動還款的儲蓄卡余額不足,剩69.36元沒還清,10天后產(chǎn)生了317.43元利息。央視《今日說法》主持人李曉東認為全額計息不合理,起訴銀行,要求法院確認該規(guī)定無效,退還利息,李曉東一審敗訴。近日,北京市二中院作出二審判決,認為全額計息合法,但計算金額過分高于違約造成的損失,撤銷一審判決,要求銀行返還多扣劃的253元。
全額計息又稱全額罰息,是指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未能還清全部欠款,就要對全部消費金額進行計息,也就是從消費之日到還清全款日,按每日萬分之五計算循環(huán)利息。比如,北京市二中院近日作出二審判決的此案,其利息計算方式不是以未還的69.36元為基數(shù)計算,而是以賬單周期內(nèi)全部欠款18869.36為基數(shù)。
現(xiàn)實中,因全額計息引發(fā)的官司中,客戶一方鮮有獲勝者,甚至由于維權(quán)成本高,很少有人會選擇和銀行對簿公堂。重要的不是錢,而是理。該較真時就要較真,《今日說法》主持人李曉東不接受調(diào)解堅持等判決的精神值得點贊。
在信用卡天價違約金事件屢見報端的大背景下,此案的判決具有進步意義。恰如李曉東的代理律師所言,本案判決的典型意義,在于對正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戶,非惡意導致信用卡金額未全額還足而承擔全額的罰息明顯不公,以違約金調(diào)整作為平衡雙方利益手段,在處理個案時能清晰銀行與持卡人之間的關系。
但是,且不說此案判決結(jié)果與廢止全額計息的民意呼聲相去甚遠,判決本身也有局限性。在認定全額計息合法有效的前提下,法院以“計算金額過分高于違約造成的損失”為由,用調(diào)整違約金的方式平衡雙方利益,這是法官司法智慧的體現(xiàn),但也有和稀泥之嫌。此案對今后雷同案件的判決有多大的指導性,還有待觀察。
一項調(diào)查顯示,我國消費者對信用卡全額計息最不滿意,大部分受訪者質(zhì)疑收費的合理性。專家學者、法律人士、中消協(xié)等也對信用卡全額計息提出過質(zhì)疑,認為這是用戶無法自選的“霸王條款”。多年來,廢止全額計息的呼聲從未間斷:2013年,“容時容差”機制出爐,即欠款3天以內(nèi)、金額少于10元的,視為按時還款。此舉有進步,但聊勝于無。早在2009年,工商銀行就率先取消了全額計息,但至今跟進者寥寥。
在內(nèi)業(yè),全額計息究竟是不是國際慣例也存在爭議。在服務質(zhì)量上不談與國際接軌,偏偏在收費上抱殘守缺,這種“慣例”,實際上是趨利避害思維在作祟。
廢止全額計息難在哪里?銀行難讓利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市場弱勢地位導致其話語權(quán)旁落,面對壟斷壁壘無法“用腳投票”,只能被動接受“霸王條款”。
因此,此次信用卡全額計息案改判的最大意義或許就在于,將全額計息是否具有正當性、合理性這一問題,再次拉入公眾視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