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情節(jié)來看,這是一出典型的才子佳人戲,在現(xiàn)在的我們看來甚至有些俗套,然而湯顯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給予了“才子佳人信有之、狀元及第大團圓”的俗套子以真正的審美超越。劇作中展示了一朵美麗的愛情之花,但它卻生長在一個完全不適合、不允許它生長的土壤中,既不合時宜,也不合地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牡丹亭》的主題。首先,湯顯祖描繪愛情,歌頌青春之美;其次,更加重點的著意之處則是要抨擊摧殘愛、摧殘青春的封建禮教。封建禮教對人,特別是對青年男女的迫害不同于政治迫害,而是一種精神迫害,看似無形、不見血污,但無所不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釀成了無數(shù)悲劇。比如《孔雀東南飛》中描繪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兩人已經(jīng)結(jié)為夫妻,最終仍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分離,雙雙殉情。在當(dāng)時,封建禮教作為一種道德觀念,一種理學(xué)的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滲透到了青年男女的心靈世界里,其殘忍、其酷烈,不是今天的人們所能想象到的。
我們可以想見,來自杜麗娘這樣一個處在青春期叛逆階段的少女的反抗,必然是拖帶并晃動著封建禮教的精神鐐銬的,這種沉重的精神鐐銬一直束縛著像杜麗娘一樣的青春少男少女。杜麗娘在不合時宜、不允許生長自由愛情的土壤之中萌生了愛情,這種正常人在非人境遇中的自然而又合理的向往與渴求,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對既定傳統(tǒng)觀念的一種反駁、一種蔑視,它表明了青年男女的生命精神和人性之光?;蛟S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它很淺顯,但在當(dāng)時它所顯示出來的人性之廣、人性之美,使其具有了一種精神號召的作用。特別是在隨意埋葬、扼殺真正最美的東西的時代,《牡丹亭》的號召力更是大到不可估量。建議大家觀看《尋夢》這一折戲,《尋夢》里有支曲子叫《江兒水》,里面有句唱詞是這樣說的“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翻譯成白話就是“如果要愛就愛,要生就生,要死就死。那么人生還有什么可尤怨的呢?沒什么可尤怨的。”今天我們或許會認為這是任性,但在當(dāng)時這是一種對心靈自由的表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少女的主體意識,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夠追求自由就毫無怨尤。杜麗娘從心靈深處發(fā)出憧憬自由生活的呼喊,可謂深沉有力,與此同時,我們又可以從中看出一個少女內(nèi)心深處的凄楚和哀怨,這全是來自當(dāng)時社會的壓抑,那不自由自主的世界給杜麗娘的內(nèi)心投下了暗影。湯顯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戲曲家,他以呼喚情來表示對這種違反人性的所謂的理的徹底否定。明初,程朱理學(xué)(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fā)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被封為統(tǒng)治思想,《程氏遺書》卷二十二中載有程頤說過的一句話:“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句話顯然是有悖人性的。湯顯祖的《牡丹亭》用動人的情感對當(dāng)時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程朱理學(xué)提出了質(zhì)疑,對違反人性的理予以了否定。
接下來我們再看《牡丹亭》里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也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徽?mdash;—《驚夢》?!扼@夢》里有一首關(guān)鍵曲叫《醉扶歸》,它里面有一句話,唱得是“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講到這里不禁想起早先看白先勇表演,他唱到此處時也是十分令人感動的。這句唱詞是全劇的關(guān)鍵,不僅是杜麗娘的心靈自白,更是湯顯祖的心靈自白。何謂天然?天然即自然,是自由、是人性。杜麗娘用天然這個詞表示她一生的追求,來反襯出當(dāng)時社會的種種道德倫理是如何違反天然、扼殺人性、限制自由的。讀《牡丹亭》,把握住這個關(guān)鍵,基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