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思緒的翅膀自然不會止于賞月,更想自己變作鳥兒飛入太空,親自天上察看一番。李賀有首《夢天》,寫的就是天上的景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玉輪壓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李賀是中唐的詩壇奇才,被稱為“詩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歲,但他的詩歌卻是唐詩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這首詩中的悲涼情調(diào),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時,人間無望,便幻想飛上天去尋求。可是,天宮的景象真的就很美妙嗎?顯然,他這首詩中所想象的天宮并非美妙完美: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的“老兔寒蟾”,慘白的光芒斜照著的半壁月宮,反襯著天宮的綺麗、玉桂清香,給人以凄冷悲涼的感覺。于是他亮出了觀點:人間的千年萬載,在天上只是走馬的瞬間,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廣袤大地不過是幾縷塵煙,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這最后四句,才是這首詩真正的絕唱。李賀的才智之奇,就在于他雖然沒有飛天升空的經(jīng)驗,但憑著非凡的大膽想象,讓思緒飛升到高天云霄,感覺自己已經(jīng)成為天宮的一員,在九霄云外遙望人間,于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員的視野,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古代詩人為何偏愛吟月?這不僅僅是因為月亮的美麗與神奇,而是出于歷史的局限,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沒變化的科學道理,于是便編出許多神話,生發(fā)出若干聯(lián)想。即使沒有圓月的中秋夜,詩人也能因月而寫出美妙的詩篇。宋代詩人王琪《答永叔問》,就是在一個細雨菲菲的中秋夜寫成的,詩中這樣寫道:“班班疏雨寒無定,皎皎圓蟾望欲闌。應在浮云盡深處,更憑絲竹一催看。”這首中秋詩并不像尋常詩那樣大加贊美圓月,而是借中秋無月的景象,寫出了人們常說的“美好的東西總是多磨難”的哲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有首《中秋不見月問答》寫道:“試問玉蟾寒皎皎,何如銀燭亂熒熒。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此詩與王詩相比較,誠然意境不夠開闊,但因不見月而想到家中有石雕畫月,由失落到安逸,亦不失意境之妙。
古人中秋賞月詩除了多用于抒情,還時常用于言志。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敘進京趕考,與湖廣名士柳先開并列榜首。為確定誰為狀元,主考官請皇帝親自面試。當時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讓倆人以《明月》為題作詩。柳先開先寫道:“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nèi)五湖詩。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柳詩運用了蟾宮折桂的典故,表示狀元非他莫屬。倫文敘隨后寫道:“潛心奮志上天臺,瞥見嫦娥把桂栽。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顯然,倫詩比柳詩氣魄更大,且想象力豐富,意境優(yōu)美,皇帝連連說好,遂欽定倫為狀元。
借中秋月詠詩言志,不能不說晚清兩位詩人的愛國情懷。樊增祥的組詩《中秋夜無月》其中一首寫道:“亙古清光徹九州,只今煙霧鎖瓊樓。莫愁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這首詩面對的背景,正是清王朝大廈將傾,國家人民俱在風雨飄搖之中。作者以無比深痛的筆調(diào),寫出了有月不如無月,因為有月照出破碎的神州山河,人們見了會更加發(fā)愁。全詩緊扣“愁”字,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讀來令人心碎、心慟。鑒湖女俠秋瑾的《滿江紅·中秋詞》,更讓人熱血沸騰,她這樣寫道:“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鄬z,強派作娥眉,疏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全詞充盈著愛國主義精神,彰顯著匡國濟世的凌云之志,基調(diào)高昂,語言剛健,肝膽照人,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氣魄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自強不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經(jīng)照過古人的明月,在高天之上無私地照耀著人間,看著人的生命一代代流水般更替。然而,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時空抬頭仰望,看到的卻是同樣的一輪明月。千百萬年來,月兒俯視著人間燈火闌珊,看盡了人間離合悲歡,卻總是沉默不語,盈盈缺缺,淡然流年,兀自逍遙。不同的是人的心境與思緒,或贊賞,或相思,或感嘆,或抒懷。于是,便有了洋洋大觀的中秋賞月詩,一曲曲吟詠著,從古延至今。又于是今夜,也就在這月華涓涓的今夜,徜徉在古人賞月的詩文里,我借曾照過古人的中秋月輝,釀一杯溫情的清酒,慢慢地啜飲著,思緒萬千地沉醉著。人醉了,詩醉了,仿佛月亮也醉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