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資料圖
胡適走得很匆忙
1948年冬天,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城,郊外的清華大學已經先得解放,城里風傳北大將要南遷。此時,身為北大校長的胡適再三辟謠。直到12月12日,胡適接到南京教育部長朱家驊的電報,電文說:“明天派專機到平接你與陳寅恪一家來京”,胡適這才改意決定離開北平。14日,胡、陳兩家飛赴南京。
走得如此匆忙的胡適是來不及整理個人藏品的。事實上,胡適除帶走其父年譜的手稿及幾篇有關《水經注》的文章外,連《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卷的手稿都未及找出帶走,更不用說他數以萬計的藏品了。
胡適的學生和助手,與胡適在東廠胡同南北相對而居的歷史學家鄧廣銘,是胡適出走時的見證人。他在1995年6月14日寫出了這樣的證詞:
“胡氏的藏書、手稿以及來往的書信等等,一律存放在東廠胡同一號后院的五大間書庫內。到1948年底,當時北平和平解放的局勢已定,但解放軍尚未進城。北京大學派遣圖書館的管理人員郭松年等人到東廠胡同一號把胡氏書庫中所藏的一切手稿、文件、書籍等一律裝箱,共裝了102箱,全部運往松公府北大圖書館存放。”
胡適自1948年12月14日離開北平后,就再未回來過。這批寄存于北大圖書館的藏品由人民政府給予了安置。1954年7月,北京市人民法院批復給北大公函:“經報請市人民政府……胡適等物品暫由你單位保管。胡適等文物書籍在保管期間,可暫作你校教學科研之用。”1960年,胡適的大部分藏品遷往海淀燕園北大圖書館。
胡適遺愿:將藏品贈與北大
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在中國臺灣,胡適都惦記著那些藏品。胡適自知不可能再回內地了,1957年6月4日,他在美國紐約立下遺囑。遺囑中,他專門提到了這批藏品:“確信中國北平北京大學有恢復學術自由的一天,我將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已離開北平時所留下請該大學圖書館保管的一百零二箱內全部我的書籍和文件交付并遺贈給該大學。”
由于種種原因,胡適的遺囑在中國臺灣和國外的新聞媒體上早已流布,但中國內地方面卻不知。直到1987年,北大圖書館的沈乃文偶然在臺灣《傳記文學》雜志上看到有關胡適遺囑的消息,才得知胡適把他的藏品交托北大之事。遺憾的是,早在1954年批判胡適的運動中,胡適的藏品就已被分割了。
胡適藏品被一分為三
要了解胡適藏品被分割的緣由,還得從1954年開始的“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說起。1954年,李希凡、藍翎評論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文章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毛澤東決定借《紅樓夢》研究,在古典文學領域展開一場針對胡適思想的批判運動。
為了準備批判胡適的材料,中宣部從北大圖書館取走了胡適大部分的書信、文件和日記。中宣部資料室根據這些資料,編選了《胡適書信批判參考資料》,內部發(fā)行,供全國各地批判使用。
當時,中宣部提取這些資料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手續(xù)。據鄧廣銘猜想:“這很可能是因當時北大圖書館的負責人認為,若再繼續(xù)保存胡適的這些東西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必須甩掉而后快,所以當中宣部提取時,也不要求辦任何手續(xù)。”
中宣部從北大圖書館提取的這部分胡適藏品并未歸還。到了1958年,中宣部資料室撤銷。資料室負責人黎澍轉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他便把胡適的藏品帶到了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下半年,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召集過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對胡適的藏品進行分配。分配的結果是:將105種善本古籍交北京圖書館收藏,1924件胡適書信和文件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他藏品繼續(xù)由北大圖書館保存。就這樣,胡適遺留的藏品被人為地一分為三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