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時的煎餅在《遼史·禮志六》中可讀到:“人日,……俗煎餅食于庭中,謂之薰天。”在庭院中煎餅而食,叫作“薰天”,應當是薰走不好的運氣吧,在古人眼里煎餅的功力竟有如此之大。
煎餅在有關(guān)唐代的文獻中讀到不少,有的見于日常生活的描述,有的見于節(jié)令風俗的記述,也有的見于一些有趣的傳說。文人也愛煎餅,《唐摭言》說:唐人段維“性嗜煎餅,嘗為文會,一餅熟成一韻詩。”一張煎餅熟了,一首詩也寫成了,說他才思過人。煎餅也進入到宮廷膳食中,見《唐六典》記述光祿寺備辦百官膳食說,“三月三日加煎餅”,這是上巳節(jié),煎餅當作了一款節(jié)令美食。又見《文昌雜錄》說:“唐歲時節(jié)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膠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人日食煎餅,也是古代時尚風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系煎餅”一節(jié),引用了李白詩句“一枚煎餅補天穿,”可見唐代也有天穿日之說。一張小煎餅,可以補起一個天洞,真是一個絕妙的創(chuàng)意。
煎餅普遍進入唐代人的生活,在有關(guān)文獻中提到的煎餅故事中可以看得很明白。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錄入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唐長安有人以廉值買到一塊低洼地,他請老嫗在地邊煎餅,誘使兒童拋磚瓦洼地,投中紙標者得一煎餅。兒童拋磚瓦博煎餅,不久填滿蓋起店子,也賺了大錢。以煎餅誘使孩童撿磚瓦填平洼地,被古人看作是“智慧”之舉。世人愛煎餅,也將鬼的饞勁帶出來了,唐人愛說鬼,許多鬼話中也出現(xiàn)了煎餅。在《北夢瑣言》中就記有幾個“煎餅招鬼”的鬼話,說“夜作煎餅,多招鬼神”。又見《酉陽雜俎》也說到類似鬼話,說陵州龍興寺某夜寺僧十余吃煎餅時,有鬼怪“乞一煎餅”。說鬼愛煎餅,還是在說人,美食人鬼同嗜矣。
兩晉時代有煎餅,而且還被賦予特定和意義。隋人的《述征記》說:“北人以人日食煎餅于庭中,俗云薰天。”這話本自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此日指正月七日人日這一天。前面說過,后來也有用煎餅薰天薰蟲的說法,風俗流傳過千年。煎餅補天之俗,在兩晉業(yè)已形成。東晉王嘉《拾遺記》的記述說:“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這是煎餅補天風俗最早的記述,與女媧補天的神話相聯(lián)系,真是太有想象力了。
南北朝時還有一則煎餅入謎語的故事。北齊高祖皇帝以“卒律葛答”為謎面,有人猜出是煎餅。卒律葛答可能是突厥語,譯成漢語是前火食并,或說是漢語正反切而得這四字,“前火”和“食并”正好組成“煎餅”二字。
在甘肅嘉峪關(guān)發(fā)現(xiàn)一批魏晉時代墓葬,出土大量彩繪磚畫,很多畫面都表現(xiàn)了當時的廚事活動,其中就有兩幅攤煎餅的圖像,有一位廚娘雙手舉起煎餅,好像覺得成色不錯呢。
漢代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說到煎餅,但餅是有的,其中應當有煎餅。例如我們知道高祖劉邦老家豐,那是有餅店的。那個地方靠近今山東地界,所以那餅店售賣的未必沒有煎餅。
由漢代再往前溯,沒有發(fā)現(xiàn)煎餅存在的線索。不過再往前跨越三千年,到了史前時代,又有了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在青海民和喇家村齊家文化遺址,發(fā)掘出4000年前的一些窯洞式房址,有些房間的一角用石板建有壁爐,這些壁爐應當可以用于烙餅。當時已經(jīng)制成了小米面條,小米煎餅也可能有了。
?。ㄍ跞氏?,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