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8月25日,秋高氣爽,天高云淡。滄州青縣流河鎮(zhèn)李又屯村是南運河上一個重要節(jié)點。大運河在滄州境內(nèi)流經(jīng)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縣、滄州市區(qū)、青縣后,在李又屯村附近,進入天津,匯入海河,再由大沽口引頸東望,向著渤海奔騰而去。駐足大運河河堤,昔日千帆競發(fā)、舟楫如織的盛景闖入腦海。綿延千年、惠澤千里、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在李又屯揮起她溫柔寬闊的臂膀挽起京津冀,不僅成就了綿延不息的水路交通要道,更滋養(yǎng)著千百年來京津冀三地一脈相承的文化之根。
眼前的李又屯村,與普通的村莊并無兩樣,靜謐、安詳,房前屋后應季的瓜果蔬菜掛在綠油油的藤蔓上,水靈靈的。作為與南運河津冀分界點九宣閘相比鄰的小村莊,她與運河相依,走過悠長歲月。如今,那條曾經(jīng)繁華喧鬧的運河在哪里?
我們走進李又屯的一戶人家,低頭穿過爬滿絲瓜蔓的綠色涼棚,來到院中,一位老人聞聲推門而出。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順著他家門前的一條坡路往上走,沒走幾步便見靜靜地流淌著的大運河。老人用手一指,說:“這就是南運河,再往北就到天津了。”站在河堤眺望,陽光下,浮金泛銀的運河載著運河兩岸古老的故事,向北流去。
攀談中我們得知,老人名叫宋耀明,今年80歲,世代居住在運河邊?;貞浧鹞羧者\河的景象,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便關不住了,“小時候,運河上船只如梭,逆水時纖夫喊著嘹亮的號子在河邊拉船,船上裝著糧食、食鹽、煤炭等物品……我還經(jīng)常跟著家人坐船到天津賣瓜果蔬菜,本地三分錢一斤的西瓜,到了天津能賣八分錢?;貋頃r,從天津帶回來一些村里買不到的日用品,別提有多方便了。”老人說起乘船去天津衛(wèi),就像是去鄰居家串門,那樣親切而自豪。“那時候,姑娘們都愿意嫁到運河兩岸的人家來,住在運河邊的人見多識廣。誰不愿意依著運河去天津開眼界,見世面呢。”迄今當?shù)剡€流傳著“東看糧,西看房,運河兩岸看衣裳”的諺語,形象地說明居住在運河兩岸得風氣之先的商貿(mào)繁榮景象。
碧波蕩漾大運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大運河的貫通締造了無數(shù)運河城鎮(zhèn)的新生,李又屯在這條母親河的哺育下成了富庶之鄉(xiāng)。
然而,溫柔的運河也有狂暴之時,那時京津冀人民一起手挽手抗風雨、治洪災。“每當伏秋河水盛漲,眾流薈萃,數(shù)百里浩淼汪洋,一望無際……泛濫淹沒……有害民生……”直隸總督李鴻章撰寫的《南運河靳官屯閘記》里描繪了天津這一帶水患泛濫、民生涂炭的情況。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奉命興修京、津水利,治理水患?!肚迨犯濉酚涊d:“光緒二年(1876年),開南運減河,自靳官屯抵大沽??冢瑴p河兩岸各開支河一、橫河六,溝澮河渠悉如法。建橋閘五十余處,備蓄泄,使淡水咸水不相滲混,成稻田六萬余畝。濱河斥鹵地沾水利,可墾以億計。至六年工竣。”人心齊,泰山移。在京津冀三地官民的合力下,天津東南縱橫百余里,興水利、改土壤、開稻田,運河水不再泛濫,百里荒蕪斥鹵之地盡成“北國魚米之鄉(xiāng)”,京津冀的百姓終于可以一起盡享水利建設的福祉了。
降服狂暴的河水,九宣閘可謂功不可沒。這座南運河上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天津靜海唐官屯鎮(zhèn)地界,馬廠減河與南運河交界處,以“宣泄九派之水”而得名。心懷企慕,我們?nèi)ぴL這座在海河流域大大小小幾萬道閘口中,名氣數(shù)一數(shù)二的閘口。遠眺九宣閘,只見閘上的交通橋猶如一只強壯有力的鐵臂,橫亙在馬廠減河之上,橋下河水馴服地靜靜流淌。四座敦實的花崗巖橋墩深深扎進河道中,五孔橋洞張著大口仿佛隨時等待著阻截肆虐的水流,為運河兩岸百姓筑建起堅固的屏障。
“馬廠減河和九宣閘修成后的130多年間,不僅發(fā)揮著泄洪、灌溉的功能,還多次承擔引黃濟津分流入境的角色。此外,馬廠減河和九宣閘還在解放天津的戰(zhàn)斗中立過一大功。”青縣文史學者王慶安自豪地向我們介紹,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了天津,國民黨守軍為了阻撓我軍進攻市區(qū),在三元村附近引南運河水入護城河,并在趙各莊、陳塘莊附近堵塞護城河入海的水道,逼南運河水流向天津西南地區(qū),妄圖在市區(qū)外圍形成廣闊的水網(wǎng)地帶,解放軍在唐官屯地區(qū)人民的幫助下,開啟九宣閘,將南運河水經(jīng)馬廠減河宣泄入海,切斷了下游的水源,打碎了守敵“以水設防”的算盤,并最終于1949年1月解放了天津。
歷史雖已遠去,但人民沒有忘記。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存,近年,當?shù)厝嗽诰判l上游70米處修建了一座新閘,九宣閘這座老閘已歸于平靜,巨大的鐵鉤懸于馬廠減河之上,訴說著百余年來京津冀人民齊心協(xié)力興修水利,抵御水災,同仇敵愾,保衛(wèi)家園的動人故事。
走在南運河河堤上,宋耀明老人得知國家和省里正在大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他踴躍建言獻策,希望政策盡快落實,在有生之年看到大運河再次綻放光彩。我們看到他眼中燃起一道光亮,也許,老人又看見清水長流、魚蝦暢游的景象,又坐上小船駛向貿(mào)易集散地天津……
地相接,人相親。我們面前南運河的波浪里泛著京津冀三地人民共同的鄉(xiāng)愁記憶,凝聚著運河兒女企盼大運河流芳永續(xù)的夢想。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有利于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推動京津冀三地手挽手、肩并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