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剛才我說的空弦、實音和泛音,其實古琴還有其他的演奏方式和出音方法,就是我們說的弦外音,其中一種叫做走手音,剛才那首曲子可以聽到琴弦摩擦的聲音,那個聲音就是走手音?,F(xiàn)在演出很多人覺得這個摩擦聲音是噪音,如果是放在古代,古代的人會追求這種走手音,他們認為這個是對自然的表達,也是天人合一的體現(xiàn)。
除了古琴的彈奏方法外,古琴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不定音高樂器。如果去看古琴的樣子,整個琴面非常的光滑,不像吉他,吉他上面有鐵絲,鐵絲決定了是什么音就是什么音,具有不同的音高,還有鋼琴,鋼琴一個鍵只對一個音。古琴就不一樣,古琴更像大提琴、小提琴,是典型的不定音高樂器,從一個音到另外一個音,它的變化不是跳躍性的,而是連續(xù)性的。古琴的不定音高,讓它的藝術(shù)表達形式非常豐富多彩。舉個例子,手指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可以前快后慢,也可以直接快速地移上去,還可以在中間停頓,如此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就給了演奏者一個發(fā)揮的余地,同時也給了演奏者表達自己心境的可能。
剛才我們提到一個問題,就是古琴的演奏不像鋼琴一一對應,古琴兩根弦,高音弦、低音弦,我可以通過按高音弦的低把位和按低音弦的高把位,完全彈成同一個音。西洋樂一一對應的記譜法就不適用古琴。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區(qū)別古琴的音階呢?這個時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最開始古代是用文字記弦,一首先曲子可能只有五分鐘,但寫一個譜子可能用半本書,非常不利于曲目的傳播。這種記譜法到唐代由一位琴家進行了改革,他創(chuàng)造了減字譜,這種記譜法由文字簡化而來,使用拼字完成某種符號來記錄,這種方法只記錄演奏法,不記錄音高,這種記譜法延用千年沒有被改變過。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剛剛看到這個譜子,全部都是演奏把位,把位一、把位二,彈這個位置,移動到這個位置,沒有對節(jié)奏的記載,這個地方該快還是該慢,沒有記,古人在教學的時候講究的是師徒口耳相傳,師傅給你看譜子告訴你該怎么彈,具體怎么處理,要師傅演示,手把手地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