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愚公移山、鐵杵磨針這些看似笨拙而緩慢的努力背后,其實是一顆持之以恒的心
子游曾向孔子夸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說他“行不由徑”。即說他走路從來不抄近路,不走捷徑。其實很多事情沒有捷徑,只能慢慢累積,功夫到了,便自然可以成事。
一切都在變快,復(fù)雜在變得更加簡單,繁瑣在變得更加便捷,但偶爾慢下來,卻能帶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口新的琺瑯鑄鐵鍋,由于琺瑯鍋導(dǎo)熱慢,一鍋西紅柿燉牛腩花了比平時幾乎多了一倍的時間。
我問媽媽:“好好的高壓鍋不用,為啥要這么費勁的用琺瑯鍋呢?”
媽媽并不解釋,只讓我先嘗嘗做好的西紅柿燉牛腩。我夾起一塊牛肉咬下去,頓時兩頰生香。
媽媽解釋道:“琺瑯鍋的特點就是小火慢燉,同時還得一刻不離地看著鍋。雖然費事,但那種看著食材一點點變化,香味一點點溢出的感覺簡直是高壓鍋無法比擬的。”
那天的西紅柿燉牛腩在小火慢煨下,好吃出了一個新高度。沒有了高壓鍋悶煮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通透的清香。
在速食、快餐當(dāng)?shù)赖默F(xiàn)在,一鍋小火慢燉的佳肴釋放出了久違的美好味道。
只有停住虛浮的腳步,把腳心貼在大地上,才能用心去感受這種生活的美好。
《不著急》一書中,總結(jié)了弘一法師的一條人生慧悟——“萬事需積累,不能急于求成”。這樣看來,不著急,不圖快,萬物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本心,還摻雜著一點兒佛學(xué)智慧呢。
幾年前,我參與的一次環(huán)云南洱海的騎行中,大部隊發(fā)生了分歧。分歧的原因很簡單——“該走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