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字仲達,今河南溫縣人。東漢以來,家世二千石。父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其為宣皇帝,廟號高祖。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司馬懿一出場已是國之干臣,接受魏文帝曹丕的托孤重任。出仕前的經(jīng)歷,則散見于裴松之的注中。完成于唐初的《晉書·宣帝紀》,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有關(guān)這段經(jīng)歷最早的完整記載。從相關(guān)內(nèi)容看,司馬懿似曾有過一段避世不出的隱逸生活。
青年“隱士”
建安六年,郡舉司馬懿為上計掾(就是佐理地方長官向上呈報治理情況的官吏)。曹操當時為司空(掌監(jiān)察),“聞而征之”。但司馬懿以患“風痹”(風寒引起的肢節(jié)疼痛、麻木)不能起居為由,予以婉拒。曹操不信,派人假扮刺客,夜間行刺,誰知對方堅臥不動,故只得作罷。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欲再次征辟司馬懿。據(jù)王隱《晉書》記載,也許曹操對司馬懿七年前的表演有所耳聞,遂派遣手下的令史前往探查。這位令史就隱匿在司馬懿家門前的樹林里,窺伺宅院中的動靜。時值七夕,風俗中有“曝書”一事,司馬懿也未能免俗。不巧的是,突下暴雨,司馬懿慌忙出來收書。要知道,得了“風痹”的病人,行動艱難,堅臥不動才是常態(tài)。也就是這一時的沖動,被藏匿在樹林里的令史看個正著,遂回去稟報曹操。曹操對司馬懿的陽奉陰違十分惱火,決定再下辟書,并命令執(zhí)行者:司馬懿若再敢?;ㄕ校⒓创妒毡O(jiān)。于是,司馬懿“懼而就職”。
對于司馬懿第一次拒絕征辟的原因,東晉南朝以來的史書大都以儒家忠君思想予以解釋。例如,《晉書·宣帝紀》云:“司馬懿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xué)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挥袘n天下心……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jié)曹氏。”又據(jù)《高士傳》記載,司馬懿二十多歲時,曾與大隱士胡昭關(guān)系密切。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據(jù)此,不少學(xué)者認為,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有明顯的避世傾向,后來只是對抗不了曹操的嚴刑峻法,無奈結(jié)束隱士生活。
故事的內(nèi)容很完整,但疑點實在太多。事實上,青年時期的司馬懿并不像諸葛亮那樣有“臥龍”之盛名,且在清議鼎盛的漢末,拒辟以養(yǎng)名,幾乎是每一個被征辟者例行的程序。因此,曹操因一個“齒少名微”的司馬懿,就派人佯裝刺殺、微服私訪、恫嚇威逼,實在不合情理。又據(jù)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司馬懿之父司馬防任尚書右丞時,推薦了二十歲的孝廉曹操為洛陽北部尉。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為魏王后,還專門將司馬防請到鄴都敘舊。故曹操辟舉司馬懿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報恩之意,“在東漢官僚階層中,一俟自己發(fā)達之后,提攜、關(guān)照、惠及恩主后人,已經(jīng)形成傳統(tǒng)”。
此外,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自建安元年起便應(yīng)辟為曹操掾?qū)伲僦羶贾荽淌?,是建安時期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梢姡抉R氏家族與曹操關(guān)系之密切。何況,建安二十四年,孫權(quán)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曹操曾對眾人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的回答卻是:“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quán)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這實在不是一個忠于漢室、不欲屈節(jié)曹氏之人會說的話。
司馬懿之所以婉拒曹操,除了是當時被征辟者例行的程序外,更合理的解釋應(yīng)是:雖然曹操贏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但北方時局未穩(wěn),而司馬氏家族已由司馬朗明確表示了對曹操的歸附,因而司馬懿在面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時,無需急于做出選擇。同時,留駐鄉(xiāng)里也能在亂局中保全自己的家族。這正顯示了青年司馬懿的政治智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